十六世紀地理大發現時期開始,現代地圖製圖隨之蓬勃發展,起源於義大利,之後逐漸擴散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瑞士等國,歐洲成為地圖的聖地,但其幕後功臣卻是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和印刷術,讓平民百姓也得以一窺世界的面貌。近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地圖的傳播無遠弗屆、展現的形式更為多元、內容的更新快速且容易。儘管如此,地圖集所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仍歷久彌新。
本地圖集呈現的內容,除了包括普通地圖,還囊括地理環境與資源、環境災害、人口結構、經濟與產業、交通與通訊、教育與政治、醫療與衛生、觀光遊憩、社會治安、仁愛照顧、及生活與宗教等,主題內容包羅萬象,可作為全面性瞭解台灣風土民情樣貌的參考和依據,亦為擬定國家政策及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及作為輔助教學的題材。
地圖集的質量一向被視為一個國家文化水準的指標,國際上無不以出版高水準的地圖集自豪。然而,台灣一向自許為文化大國,卻不重視地圖集的出版,筆者有感於地圖集的重要性,十年前即興起編纂地圖集的念頭,立志出版一本地圖集,作為退休的紀念著作。唯憑奮懈不饒的毅力,獨資慘淡經營,如今,這個夢想終於成真,興奮之餘,不吝把成果呈現給所有關心的朋友,也把經驗在此分享。
地圖題材的主要資訊或資料,一向不易取得,地圖集的編纂幾乎緣木求魚。所幸近年來得利於政府推動「資訊公開化」政策之賜,讓資訊透明、公開,有助於地圖集資料的蒐集;電腦軟硬體的發展,不論作業系統或應用軟體的改善提升,也是地圖集完成重要助力。單就主力繪圖軟體就經歷了AutoCAD、MapInfo、及 ArcGIS 的更迭,再輔以 Excel、CorelDraw、Surfer等的資料處理和美編,耗費可觀的人力、經費和時間。直到最近兩年,地圖集的雛形才底定,續經彙整修飾,終究完成付梓,備嘗開創歷程之艱辛。關於資料蒐集年份的段落,由於實質上有時間落差,因考慮取得資料的完整性,故將資料的年份鎖定在2005年。另外的用意,期在藉此地圖集拋磚引玉,希望有後繼者每五年能完成一本地圖集,如此,台灣地圖集就能永續不輟,讀者對台灣的思維也能綿延不斷提昇。
這必須彙集很多人的力量,才能完成的大工程,歷經許多同學的幫忙,以及助理邱淑敏小姐的辛勤耕耘,最後承蒙新營高中莊婉瑩老師以豐富的製圖經驗鼎力相助,使此地圖集更為完善。還有,南天出版社魏德文先生應允贊助出版,得以穩定信心。要感謝的人實在不勝枚舉,在此謹向所有參與者致由衷的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