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然生態的一員,既是迫害者,也是受害者,更可以是自然保育的執行者。當嘗試思考解決自然保育的難題,必須把人放入考量,以人們可以接受、能夠執行的方式來下決策。「永續發展」詮釋為「在滿足當前的需要同時,亦不應危害後世子孫滿足其需要的能力」,就是在這種「人類參與」的思維下被認同並被奉為圭臬。

自然保育的實踐過程,先是從完善法令的制訂,依據法令規定及相關措施,再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執行自然保育任務或使之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而一群人的「社區」,既是地緣同質性的利害關係,又有空間大小的合適性,因而廣被利用成為操作自然保育實踐的單元。也因此社區參與自然保育的工作,便成為自然保育深化的最重要方式;但另一方面,社區本身的永續發展,也關係著在地自然保育工作的成敗。

社區永續發展的關鍵在「生產」、「生活」、「生態」之「三生一體」並重的永續方式。「生產」、「生活」、「生態」相對層面的分別是「經濟面」、「文化面」及「自然面」三個構面,經濟面上增加社區的經濟活動;「文化面」尊重在地人的想法與尊嚴;「自然面」上保育在地的自然資源。簡言之,就是讓社區居民在自己的意願下,對在地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並從中獲得足夠的利益。沒有足夠利益、缺乏意願或枯竭資源,皆無法讓社區的行動持續下去,因此「生產」、「生活」、「生態」這三者共生共榮、缺一不可。

社區永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可以是「有機農業」,因為有機農業在「生態」上能保育土壤資源,也需要較大的無農藥地區共同參與,而社區的合作運銷有利「生活」,這也是有機農業成功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機農業對生態保育更大的貢獻,是停止人造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和人類的食物鏈,減少這類污染造成的環境災害。

社區永續發展的「生態」方法可以是以「生態工程」來營造。對必要的土木工程,以生態工程來營建合適當地的自然環境,較之傳統水泥構物更能創造生態景觀的美學「生活」,利用創造出的美麗景觀發展「生態旅遊」,即是永續「生產」。這些都是「生態工程」能與社區連結的方式。除此之外,生態工程對自然保育較前述更大的意義,是在於設計出永續的生態系統,以工程創造和修復對自然和人類都有益的永續生態系統,獲益的生態系統將大於社區居民的範圍。

以下的三小節將依次對「社區參與自然保育」、「有機農業」與「生態工程」有更深入的定義、討論和案例報告,並在最後一小節對自然保育的前景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