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再添 教授

Shih, Tsai-tien

( 1931 - 2014 )

    
 
  聯絡按此

民國52年(1963)到本系任教,民國86年(1997)退休,

民國88年(1999)榮任名譽教授。

 

 
學歷與經歷 曾任教課程 主要著作 生平
 
 

 

       

石再添教授  聯絡處 
 

地址 :請洽地理系辦公室諮詢

 

 

 

(回上一頁)

 

 

學歷與經歷
 

                              

一、學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  學士
  • 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理學  修士
  • 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理學  博士
  • 美國俄州大學(OSU)研究
  • 美國德州大學(UT)研究

 

二、經歷    

     (一)  專任職務        

  • 新加坡南洋大學歷史地理學系  助教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講師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副教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教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主任兼所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名譽教授
  •  

 

      (二)  社會服務
  • 中國地理學會第十任  理事長 

  •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理事、監事

  •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地圖學會理事、常務監事

  •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地理學科組主持人

   

(回上一頁)
 

 

 

曾任教課程

 

                                  

 地形學、                      台灣地形、    

自然地理研究法 、       地形學研討、    

地形學特論、                論文指導  等

 

     

 

(回上一頁)
 

 

 

主要著作
            

      

 

                  請見

                 石再添教授三十年著作 PDF 檔檔案在此 

 

 

    

    

(回上一頁)
 
生平

   

       引自--第五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2001年) 石再添教授榮退紀念專刊 


     
<我的父親--石再添博士> ---  石同生

   
我的父親1930年生於臺南石鼎美,一個沒落的?瘙琚C我的阿公是當時臺灣宣紙製造的開創者,但八七水災淹掉了我阿公的事業,也種下了父親由欠債起家的緣起,因此每聽到白手起家的故事,就更覺得自已的父親很了不起。
    父親小學畢業,在高等科入學考中繳了白卷,考入日軍航空廠做工員。父親之所以選擇了不升學是因其看見我阿公喝生水裹腹。工員裹,父親幾乎是年紀最小的,但在分辨與記憶2000至4000件飛機引擎零件的考核中,成績第一,贏得眾人的尊重。日後證明,父親是個極端重視教育及學歷的人。父親在南師及師大皆以第一名畢業,靠著獎學金一路走過,師大畢業後在南師本部及分部各服務二年,為能籌足學費前往日本東京教育大學(以下稱教大)念書,蒙其恩師章熙林教授的引薦,前往薪資所得較好的新加坡南洋大學擔任助教二年,其間只對心儀的教大寄出六十餘封申請信函,1961年終能如願的前往就學,日後順利的拿到教大碩士及博士學位。

    父親在大學階段,就已通過教育行政人員類科的普考及高考檢定,而1970年代經國先生正拔擢優秀本省年輕學者,擬直接以次長級任用,父親榮列其中。在高層分批約見的餐會中,一位台大教授告訴父親說,如果想做官,就不要提太多「意見」。那次臺大的教授提了三點意見,顯然是不想做官了,而我的父親竟提了八點意見,這或許是父親日後能堅定從事學術研究的原因。雖然我感受到每次父親有機會高升任官時的掙扎,但想到任次長級的機會都不去了也就更能釋懷,父親至今確實把持住一直在學術界發展,三百多篇的論文,為他堅定的學術生涯做了最好的說明。

    父親學界的成就與傳承,讓父親集榮耀於一身。1969年起長期(1969-1993)獲得國科會研究計畫補助與獎助;1984年教育部第一屆傑出大學教授研究獎助得主;1984-1990年任師大地理系系主任期間,努力規劃並透過各種管道,成功的爭取師大地理系博士班的設立、大學部能擴增為雙班及實習經費比照理學院標準。1987-1991年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任內邀請多位地理學會會長及學者來華訪問並教學,促進國際學術合作及交流,父親對於地理系及地理學會的經營是不遺餘力。這些努力的成果,在在說明父親走學術界中的翹楚。父親三十七年(1963-2000)師大的教書生涯中,指導過十二位博士、二十一位碩士及無數的學生,與父親一同奮鬥的門生,現在於學界多?~要職,一花開了多葉,學術傳承得以延續。

   父親的研究領域,由其著作目錄可見其多樣性且豐富的內涵。簡要來了解,可由他申請國科會獎助的代表作窺知。父親從不一步登天,總是按步就班,由基礎之調查做起,不怕煩雜、不迴避困難的任務,勇於開拓新知,因而能奠定地形研究的基石,完成各級政府單位的委託,成就了豐富的學術內容。

   1980年,父親代表臺灣參加在日本所舉行的二十四屆國際地理學會議(IGC)之會前會時,法國Dresch教授(前國際地理學會會長)在各國代表面前,提出大陸人口、面積都遠較登灣為大,應由大陸代表中國而非臺灣的論點(在中共排擠下,當時我國所參與的國際學術組織中,正式擁有會籍的只剩下三個,地理學會是其中的一個)。父親在會中舉手起身發言,內容大意為:中國自有歷史以來,分裂的時間恐較統一的時間長,有時兩國有時三國,有時十幾國,分裂反倒是常態,至於那一國才是正統能代表中國,應留給往後歷史學者評斷。我國一直是個善盡責任的國際地理學會成員,我們不反對中國大陸的入會,但難道大家不想也讓我們能留下來善盡責任和義務,是大家不歡迎我們嗎?如果歡迎我們留下來,請給我們掌聲,語畢,在日本友人先發的掌聲中,繼起的是各國代表的熱烈掌聲。會後法國會長跑來與我的父親握手並告訴他說:這是他第一次聽到的論點,很有道理。

   此次之後,父親感到國家外交形勢險峻,為了能確保我國學術的會籍,在1984年法國召開的二十五屆國際地理學會議(IGC)上,父親代表臺灣參加,與會的尚有父親以中國地理學會名義籌組之考察訪問團(成員以中學教師為主體,全程自費參與),當時真可說是聲勢浩大,不知是否因此而得安然保住會籍。那次會議中父親於第一組(section)發表論文,並於第二組的論文發表會中任主持人(此為最大一組,共有55篇論文發表)。父親曾告訴我,如果臺灣能出一個一百公尺跑九秒八的人,就不怕別人不知道你。

   父親曾以一首詩,來記述這次的事件。

    「花都地理盟,國際慶雲盈; 四海雙千士,蓬萊數十英:
    和平維會籍,公正論文憑; 實踐中庸道,光華日月明。」


   在母親的紀錄本上,發表論文及任會議主持人、維護我國會籍,與平安的把團員帶回國,是父親那次會議中最高興的三件事,林林總總的事件說明,父親是個具正義感、責任感,有實力且深謀遠慮,凡事盡力,追求完美的人。以往每年,父親都要寄上近二、三百張賀年卡給海外各國友人,其中的一兩百張寄往日本。寄信的過程中,父親一定要我們三個孩子在信封上貼國旗或梅花的郵票,我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不直接拿給郵局蓋郵戳就好,而要這麼大費周章,郵票不但要貼得整齊,貼的位置還要一樣。現在的我或許能體會一些。

   父親也是極端重視倫理的人,受日本教育,行孔孟之道,尊卑長幼次序概念很堅持,而許多的行事,因於開創之故,有時不易為人了解,而內心常受煎熬。在多年後,父親經由對儒家忠恕之道的體認,才得以寬懷。他說忍是心上一把刀,而恕是如心,所以應該多寬恕。可能由於觀念的改變,父親的體重由五十八公斤增加為八十五公斤。

   此外,父親亦是個敦厚、慈愛、多才、情感豐沛的人,父親的書法了得,師承師大國文系教授宗孝忱(宗體),蒙師認授其可替師批改學生作品。父親書法,廣學八體,融合而自成一體,自許為「中華體」。父親總是對我們孩子說,地理和書法是他的責任,地理已經有學生繼承,而退休就是為了書法的傳承,然而這個願望現在看來是難以實現了。父親曾說,所有的地理學術論文不見得都能流傳下來,因世界在進步,論文是一時的而非永久,惟有「我故鄉」這文學作品有機會流傳後世。「我故鄉-中華臺灣」是1974年父親在美俄亥俄州及德州任客座教授時,懷念臺灣有感所作。從作詩、吟唱、譜曲、彈奏、說明乃至翻譯皆為其一手包辦。配合著每一句詩,父親就有一張精選的臺灣幻燈片及一段熟悉的音樂以為對應。「我故鄉」是詩也是曲,這首我故鄉的音樂,父親是採「述而不作」的方式,也就是摘自每首優美音樂中的一句組成新曲,故唱來優美又感到似曾相似。父親常希望我們背誦並彈唱他的詩,如果我們不幫他彈琴時,他就自彈自唱,百唱不厭。父親好客,性善熱鬧,最喜大家聚在一起高聲唱,唱到大家投降,他仍意猶未盡。父親國學程度很好,文韋精鍊,除「我故鄉」外,尚有海岸地景、溪谷地景、地形詩景以及婚喪喜慶時贈送親朋好友的詩和墨寶。由於求墨寶都需排隊(等個二十年等不到是正常的事),至今還沒替自己三個結婚成家的孩子作詩寫字,這是我們孩子們的一大憾事。

   1997年父親自師大退休改任兼任,翌年身體出現一些病徵,經醫學診斷為多發性腦血管病變、梗塞,經由核磁共振造影(MRI)技術得知,腦部已經有多處阻塞(小中風多次),但父親從不承認自已生病。最後一場演講是在南師一百周年的校慶紀念會上(1999年的光復節)講「我故綁」,同學們或許很難體會臺上的論者是多麼的努力來回憶、傳達出他最熟悉的作品。2000年暑假完全退休,2001年五月,此時的他,最喜歡看到的莫過於是天真的小孩,每看到孫子可愛的模樣,總會開心許久,那淡淡的抑或是深深的笑,今人有股說不出的滋味;而夜晚的來臨,常是我們最難過的,或許他真的是非常不舒服,嘴裹才會總是重複著我們認為不吉祥的話,而可憐的母親幾乎每隔一小時要扶著父親進進出出客廳與房間,整晚無法成眠。我深深的感受到:父親的生命正迅速的被時光吞噬。

    父親一生照顧的人固然很多,但父親要感謝的人更多。慚愧的是難以一一完整的替父親表達。父親的成就,因有賢內助讓其無後顧之憂,然如無眾多優秀的學生,尤其是博士生及碩士生的協助,是難以獨力完成的,而成果亦無法如此豐碩,此時此刻想替父親對各位說聲謝謝,除了感恩外還是感恩。

    我想,有兩位女士,是我父親必得感謝的:家庭生活上是我的母親陳素貞博士,學術生涯上是師大張瑞津博士。1961年父親與母親結婚,那年父親32歲,母親25歲。結婚隔天母親主動把自己所有的積蓄,拿去還我阿公的債,因之父親始終對母親心懷愧疚。在將近40年的婚姻中,雙親合力還了二十年的債,撫養三個孩子,侍奉二位年邁父母(祖母中風,像植物人般長達8年),這些困境彰顯了父親與母親間的堅貞感情與堅定的信念,亦呈現了母親超強的忍受力與意志力。昨天是母親節,在我們舉杯敬母親茶的同時,妹妹提醒父親也要敬母親一杯,因為母親已成了父親的褓姆。父親的表情只是笑笑!我想他或許懂吧!?每問父親什麼事,回答的總說是不知道。母親有時會怪自已,懷疑是不是自己慣壞了父親,所以導致今天這種狀況。在我的?艉丑A父親雖然崇高,但對我母親的依賴確從未稍減反而與日俱增。這也許是為何我的名字父親有時記得有時忘記,而母親的暱稱,父親大多時記得。這一生,母親的辛苦是父親感激不完的。

    我知道當父親的孩子很有壓力,但當父親的學生,恐更不容易,尤其是愈早期的學生。而其中張瑞津教授,可謂是父親得力的左右手,從學生至同事(或許幸運或許不幸),無論是進行國科會的研究計畫乃自個人事務的處理,一直是默默的輔助父親,特別是父親退休前後的這幾年。此次父親退休紀念研討會之籌辦、論文集的發行、光碟片製作,都讓張教授費盡了心力(在此亦一併感謝林雪美老師、沈淑敏老師及師大臺灣地形研究室的成員及同學們)。父親學術上的進程,張瑞津教授比我更清楚,故論文集上,父親自序部份,委託張教授在百忙中寫「序」,來簡單說明父學術的進程,這或許是最後的負擔了。

    父親一生豐富而多采多姿,臺灣走透,足跡也遍佈世界,連孔孟忠恕之道,也以感恩的心來看待世界,因他是四級師範畢業(南師、師大、教大、俄大教育中心),一生循著師範系統而自求上達,所以常常感念政府的德政,以及公費的制度。如果說我的父親有什麼缺失的話,那就是他的生命給了國家社稷,給了學生和孩子,而忘了照顧他自已。
                     

                                                                     石同生 於中央地質調查所 2001/5/14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