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學年第二學期

課程名稱 地形學專題研究 S.P.T.P. in Geomorphology

選修 2學分

課程綱要

地形學是研究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布規律的科學。係以地質學、自然地理學為基礎,既注重地質年代中的垂直差異,亦注意空間上的平面差異。本課程旨在討論地表各種形態和作用力的關係,期望培養學生觀察、描述與紀錄地表形態與營力的能力,並能了解地表地形變化的基本形態及營力性質和演育過程,進而能掌握地形法則,以解釋及解決生活環境中的地形問題。
本課程為培養學生對地表形態的觀察與紀錄能力,安排野外實察課程,連線至野外實驗區以便課堂作即時環境監測,並加強學生以地形學觀點與研究法分析地表環境分布與變遷,訓練學生操作與分析的能力。

週次 授 課 單 元 主 題

1 地形學研究與發展
2 地形要素與內涵
3 地形野外觀測與地形圖計測
4 流域地形監測技術
5 坡地地形監測技術
6 海岸地形監測技術
7 【野外實察:河流、坡面、海岸】
8 地形監測結果處理與分析
9 數值地形與GIS應用
10 【論文評讀:地形學研究法】
11 應用1:地景調查與遊憩規劃
12 應用2:坡地災害潛勢與防災
13 應用3:地形變遷與原因探討
14 應用4:海岸地帶調查與經營
15 【論文口頭發表】
16 【論文寫作發表】
 

教學方法:提供參考書目,輔以ppt 、video等媒體教學,
野外實察:河流、坡面、海岸環境
評量標準:主題討論及平時表現(50%)、野外實察與論文發表(50%)

1.三野與吉(1949):地形?手引,古今書院,158pp.。
2.S.W.Wooldridge & R.S.Morgan(1959/2ed):An Outline of Geomorphology-
the physical basis of geography, Longmans,, London, 409pp.。
3.三野與吉(1967):地形入門,古今書院,257pp.。
4.劉鴻喜譯(1969):地形學原理(W.D.Thornbury,1954),正中書局,290pp.。
5.石再添(1973):地形學,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六冊「地球科學」,商務書局,pp.206-238。
6.盧秀如譯(1981):地形學入門(A.L.Bloom,1969),文化大學出版部,220pp.。
7.盧秀如編譯(1982):地形學,文化大學出版部,283pp.。
8.R.J.Chorley, S.A.Schumm & D.E.Sugden(1984):Geomorphology, Methuen Ltd, London, 605pp.。
9.丁驌(1985):地形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757pp.。
10.王鑫(1985):地形學,聯經出版社,356pp.。
11.M.G.Hart(1986):Geomorphology Pure and Applied, Allen & Unwin Ltd, 228pp.。
12.C.E.Thorn(1988):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Geomorphology, Allen
& Unwin Ltd, Boston, 247pp.。
13.式正英(1988):地形地理學,古今書院,240pp.。
14.袁寶印等(1989):地貌研究方法與實習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4pp.
15.石再添等(1998):地學通論,固地出版社,pp.79-202。
16.劉鴻喜(1990):地形學綱要,三民書局,288pp.。
17.楊春景(1990):地貌學教程,明文書局,286pp.。
18.嚴欽尚、曾昭璇(1990):地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1pp.。
19.町田貞(1990再版):地形學,大明堂,404pp.。
20.山水高幸、守田優 譯(1990):地形小論,地人書屋,172pp.。
21.Andrew Goudie(1992, 2ed):Geomorphological Techniques, Routledge。
22.M.Summerfield(1991):Global Geomorphology, John Wiely & Sons, Inc., USA。
23.D.J.Easterbrook(1993, 2ed):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Prentice Hall,
Inc., USA, 546pp.。
24.中野尊正、式正英(1993):新版地形?教室,古今書院,267pp.。
25.周澤松(1994):水文與地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360pp.。
26.許世遠主編(1994):嚴欽尚地學論文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55pp.。
27.謝宇平(1994):第四紀地質學及地貌學(上)(下),地質出版社, 213&122pp.。
28.陳業裕、黃昌發(1994):應用地貌學,華東師大出版社,367pp.。
29.馬友良(1995):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質出版社,175pp.。
30.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編(1995):地貌、環境、發展,中國環境科
學出版社,351pp.。
31.熊木洋太、鈴木美和子、小原昇(1995):地形學入門,山海堂, 204pp.。
32.D.F.Ritter, R.C.Kochel & J.R.Miller(1995, 3ed):Process Geomorphology,
Wm. C. Brown, 545pp.。
33.M.Panizza(1996):Environment Geomorphology, Elsevier Science B.V., 268pp.。
34.劉南威編(1997):地理景觀,臺灣珠海出版公司,pp.123-202。
35.D.J.Easterbrook(1999, 2ed):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Prentice Hall, Inc., USA,
533pp.。
36.D.J.Easterbrook & D.J.Kovanen(1999):Interpretation of Landforms from
Topographic Maps and Air Photographs Laboratory Manual, Prentice Hall, Inc., USA,
193pp.。
37.W.K.Hamblin & E.H.Christiansen(2001, 9ed):Earth’s Dynamic System, Prentice Hall,
Inc., USA, 735pp.。
38.P. Haggett(2001):Geography—A Global Synthesis, Prentice Hall, Inc., England, 833pp.。
39.C.W.Montgomery(2003, 6ed):Environmental Geology, McGraw Hill, Inc.,
USA, 554pp.。
40.C.C.Plummer, D.McGeary & D.H.Carlson(2003, 9ed):Physical Geology, McGraw Hill,
Inc.,USA, 574pp.。
1.林雪美(1996.4):台灣西部海岸地形野外實察要點與路線,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教育部人社指會,6(6),30-44。
2.石再添、張瑞津、林雪美(1996.11):台灣北部河囗地區之地形學研究,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師大地理系,26,57-115。
3.林雪美(1997.7):河口研究概觀,中國地理學會會刊,中國地理學會,25,65-88。
4.林雪美、林憶伶(1999.6):利用自動水準儀計測河口沙洲地形的短期變動--以屏東楓港溪口為例,地理教育,台灣師大地理系,25,31-40。
5.林雪美(2000.3):台灣的河川,「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台灣的自然地理,第七章,行政院文建會,129-152。
6.林雪美、張喬盛(2001.5):台灣東部河口地形的變動時距與循環,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師大地理系,34,145-179。
7.林雪美、彭佳偉、張喬盛(2002.11):颱風事件對台灣河口地形的影響分析--以水璉溪及中港溪為例,地理研究報告,台灣師大地理系,36,1-22。
8.林雪美、黃俊彰、沈淑敏(2004.5):雙溪河口沙洲地形變動之原因初探,環境資源與環境災害研討會論文集,桃園,68 -87。
9.林雪美、彭佳偉、沈淑敏(2004.11):中港溪河口地形年內不同時距變動特性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4,中國地理學會,p.83-122。
10.林雪美(2004.11):台灣地區近三十年自然災害的時空特性,地理研究報告,41,台灣師大地理系,99-128。
11.林雪美、沈淑敏、張瑞津等(2004.12):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地景資源調查暨解說手冊編印成果報告書,中國地理學會,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共206頁。
12.林雪美(2007.4):台灣北海岸海灘安全性之地形動力學研究,2007年全球華人地理學者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共7頁。
13.林裕強、林雪美(2007.5):野柳蕈狀岩風化速率之研究,2007年台灣地學科學聯合學術研討會,桃園龍潭,共3頁。
14.林雪美(2007.8):台灣河口地形動力學研究,2007年第八屆兩岸地形學術研討會,新疆烏魯木齊,共14頁。
15.林雪美個人研究室開放圖書供修課同學參考及借閱,請自行上網查閱(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linhm/資源分享/研究室藏書.htm)

98學年第二學期

課程名稱 地形學 Geomorphology

必修 3學分

課程綱要

地形學是研究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布規律的科學。係以地質學、自然地理學為基礎,既注重地質年代中的垂直差異,亦注意空間上的平面差異。本課程旨在討論地表各種形態和作用力的關係,期望培養學生觀察、描述與紀錄地表形態與營力的能力,並能了解地表地形變化的基本形態及營力性質和演育過程,進而能掌握地形法則,以解釋及解決生活環境中的地形問題。
1地形學的內涵
2地形學的課題與目的
3地形學的發展
4地形學的分科
5地形的分類
6地形的營力與地形種類
7地形物質
8地形場的特性
9地形的演育
10氣候變化與地形
11地殼變動與地形
12地形學的概念與新觀念
13地形景觀的觀察與描述
14地形的研究步驟與方法
15地形圖、航照圖與羅盤使用
16應用地形學的任務與內容

授課方式:
提供參考書目,輔以ppt 、video等媒體教學,
野外實察:坡面、河流、海岸
評分標準:
主題討論及平時表現(25%)、期中考(25%)、
野外實察手冊製作(25%)、期末考(25%)

1.三野與吉(1949):地形?手引,古今書院,158pp.。
2.S.W.Wooldridge & R.S.Morgan(1959/2ed):An Outline of Geomorphology-
the physical basis of geography, Longmans,, London, 409pp.。
3.三野與吉(1967):地形入門,古今書院,257pp.。
4.劉鴻喜譯(1969):地形學原理(W.D.Thornbury,1954),正中書局,290pp.。
5.石再添(1973):地形學,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六冊「地球科學」,商務書局,pp.206-238。
6.盧秀如譯(1981):地形學入門(A.L.Bloom,1969),文化大學出版部,220pp.。
7.盧秀如編譯(1982):地形學,文化大學出版部,283pp.。
8.R.J.Chorley, S.A.Schumm & D.E.Sugden(1984):Geomorphology, Methuen Ltd, London, 605pp.。
9.丁驌(1985):地形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757pp.。
10.王鑫(1985):地形學,聯經出版社,356pp.。
11.M.G.Hart(1986):Geomorphology Pure and Applied, Allen & Unwin Ltd, 228pp.。
12.C.E.Thorn(1988):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Geomorphology, Allen
& Unwin Ltd, Boston, 247pp.。
13.式正英(1988):地形地理學,古今書院,240pp.。
14.袁寶印等(1989):地貌研究方法與實習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4pp.
15.石再添等(1998):地學通論,固地出版社,pp.79-202。
16.劉鴻喜(1990):地形學綱要,三民書局,288pp.。
17.楊春景(1990):地貌學教程,明文書局,286pp.。
18.嚴欽尚、曾昭璇(1990):地貌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1pp.。
19.町田貞(1990再版):地形學,大明堂,404pp.。
20.山水高幸、守田優 譯(1990):地形小論,地人書屋,172pp.。
21.Andrew Goudie(1992, 2ed):Geomorphological Techniques, Routledge。
22.M.Summerfield(1991):Global Geomorphology, John Wiely & Sons, Inc., USA。
23.D.J.Easterbrook(1993, 2ed):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Prentice Hall,
Inc., USA, 546pp.。
24.中野尊正、式正英(1993):新版地形?教室,古今書院,267pp.。
25.周澤松(1994):水文與地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360pp.。
26.許世遠主編(1994):嚴欽尚地學論文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55pp.。
27.謝宇平(1994):第四紀地質學及地貌學(上)(下),地質出版社, 213&122pp.。
28.陳業裕、黃昌發(1994):應用地貌學,華東師大出版社,367pp.。
29.馬友良(1995):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質出版社,175pp.。
30.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編(1995):地貌、環境、發展,中國環境科
學出版社,351pp.。
31.熊木洋太、鈴木美和子、小原昇(1995):地形學入門,山海堂, 204pp.。
32.D.F.Ritter, R.C.Kochel & J.R.Miller(1995, 3ed):Process Geomorphology,
Wm. C. Brown, 545pp.。
33.M.Panizza(1996):Environment Geomorphology, Elsevier Science B.V., 268pp.。
34.劉南威編(1997):地理景觀,臺灣珠海出版公司,pp.123-202。
35.D.J.Easterbrook(1999, 2ed):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Prentice Hall, Inc., USA,
533pp.。
36.D.J.Easterbrook & D.J.Kovanen(1999):Interpretation of Landforms from
Topographic Maps and Air Photographs Laboratory Manual, Prentice Hall, Inc., USA,
193pp.。
37.W.K.Hamblin & E.H.Christiansen(2001, 9ed):Earth’s Dynamic System, Prentice Hall,
Inc., USA, 735pp.。
38.P. Haggett(2001):Geography—A Global Synthesis, Prentice Hall, Inc., England, 833pp.。
39.C.W.Montgomery(2003, 6ed):Environmental Geology, McGraw Hill, Inc.,
USA, 554pp.。
40.C.C.Plummer, D.McGeary & D.H.Carlson(2003, 9ed):Physical Geology, McGraw Hill,
Inc.,USA, 574pp.。
林雪美個人研究室開放圖書供修課同學參考及借閱,請自行上網查閱(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linhm/資源分享/研究室藏書.htm)
 

98學年第2學期

課程名稱 中國地形 Geomorphology in China

選修3學分

課程綱要

一、教學目標: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類型豐富且具多樣性。就其規模或尺度而言,許多地形與臺灣地區大異其趣,如黃土、冰川、岩溶等地形,值得列為地形學通論課程後作區域特論。本課程旨在說明中國大陸各種地形的形態、分布與演育特徵。並透過研究趨勢報告與論文評讀,進一步瞭解中國地形的研究概況及主要成果。

二、教材內容:(請加列「每週教學主題」)
(一)中國地形學的研究與發展
(二)中國的大地格局與近期演育
(三)中國地形的分區與特徵
(四)中國的山地地形(輔:長白山、天山、黃山考察)
(五)中國的高原與丘陵地形(輔:青藏、內蒙、雲貴考察)
(六)中國的盆地與平原地形(輔:塔里木考察)
(七)中國的河流地形(輔:珠江三角洲考察)
(八)中國的海岸地形
(九)論文評讀(一)
(十)中國的冰川地形(輔:青藏、天山考察)
(十一)中國的湖泊地形
(十二)論文評讀(二)
(十三)中國的風沙地形
(十四)中國的岩溶地形(輔:雲南、廣西考察)
(十五)論文評讀(三)
(十六)地形研究趨勢討論

三、實施方式:(請加列「評量標準」)
配合教科書與參考書講授,輔以投影片、幻燈片等媒體。

四、參考書目:(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同學勿隨意影印教科書)
1.教科書:曾昭璇(1995):中國的地形,淑馨出版社,487pp.。
2.參考書:
中研院編輯會(1980):中國自然地理-地貌,北京,382pp.。
楊景春主編(1993):中國地貌特徵與演化,海洋出版社,274pp.。
方如康(1995):中國的地形,商務印書館,191pp.。
林雪美(1997):中國大陸地形學的研究與發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no.23,教育部人社指會,7(6),79-95。
提供個人研究室收集中國大陸圖書及相關期刊,供修課同學參考及借閱(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linhm/資源分享/研究室藏書.htm)。
3.論文評讀:依單元分配,選取一篇論文,整理成書面摘要,提出口頭發表與討論。
4.研究趨勢報告:以一種期刊為對象,彙整中國大陸近10年有關地形的研究概況與主要成果,提出口頭報告與討論。
 

98學年第二學期

課程名稱 自然災害 Natural Disasters

選修 3 學分

課程綱要

災害學為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新興科學,內容涵蓋地質學、地形學、氣候學、水文學、遙測學等自然科學及社會學、經濟學、工程學、歷史學、醫學、統計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
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表人地關係所組成的地域系統,自然災害是地域系統中的負面過程與惡性後果,亦是物理事件和社會狀態二者的函數,其中更涉及人類對災害的調適。因此,在學習各項人文與自然等核心課程後,應以綜觀的角度,了解與評估自然災害之特性與實況。
本課程介紹主要的自然災害種類、歷史紀錄,進一步探討災害發生的七大特性及分析災情的時空特徵,並以台灣最具災害性的地震、山崩、土石流、洪水等災區作為研習區域,進而了解台灣自然災害的時空特性及災區居民的災害識覺。

週次 課 程 單 元
1 自然災害的內涵與地理意義 9 台灣坡地災害案例分析
2 自然災害的時空七特性 10 自然災害潛勢分析
3 自然災害的自然與人為因素 11 災害管理四階段
4 自然災害系統四要素 12 民眾災害識覺與防災教育
5 災區實察內容與作業 13 崩塌時空特性報告1
6 地震災害的紀錄與時空特性 14 地滑時空特性報告2
7 台灣921地震災情分析 15 土石流時空特性報告3
8 坡地流災害的記錄與時空特性 16 流域經營與防災管理

授 課 方 式 配合投影片、幻燈片及錄影帶等媒體教學
評 分 標 準 平常表現20%,實察與記錄40%,期末報告40%

黃朝恩(1991):人類與自然災害,幼獅出版社,252pp.。
G.J.H.McCall, D.J.C.Laming, S.C.Scott(1992):Geohazard-Natural and Man-made,Chapman & Hall, 22pp。
David Alexander(1993):Natural Disasters, Univ. College London, 632pp.
Geographical Association(1993):Environmental Hazards: The Challenge of Change, pp.161-198。
David Chapman(1994):Natural Hazard, Oxford Univ., 174pp.。
大矢雅彥(1994):防災?環境保全????應用地理學,古今書院,339pp.。
Keith Smith(1996):Environmental Hazards-Assessing Risk and Reducing Disaster, 2nd edit, Biddles Ltd., 389pp.。
大矢雅彥等(1996):自然災害?知?防?,第二版,古今書院,257pp.。
B.W.Murck, B.J.Skinner & S.C.Porter(1997):Dangerous Earth-An Introduction to Geologic Hazards, John Wiely & Sons, Inc., 300pp.
羅祖德、徐長樂(1998):災害科學,浙江教育出版社,355pp.。
許飛瓊(1998):災害統計學,湖南人民出版社,318pp.。
劉波、姚清林等(1998):災害管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316pp.。
石井一郎(1999):災害?危機管理—防災?意識?備??考?,??????—??社,245pp.。
耿懷英、曹才瑞(2000):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氣象出版社,393pp.。
L.H.McBride(2000):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Natural Disasters, Alpha Books, Macmillan USA, Inc., 340pp.。
N. Wade(2001):Natural Disasters, the Lyons Press,216pp.。
林雪美、劉盈劭、楊蕙禎(1997.6):賀伯颱風後陳有蘭溪流域主要災區調查,地理教育,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會,23,25-38。
林雪美、林春杏、史蕙萍、張曉菁(2000.6):霧峰鄉九二一地震災情與其空間分布,地理教育,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6,19-34。
張瑞津、沈淑敏、劉盈劭、林雪美(2003.1):大地震及降雨對河道形態的影響--陳有蘭溪小支流的個案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31,95-110。(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9-2625-Z-003-004)
林佩瑩、林雪美(2003.2):大台北近郊小型土石流災區居民識覺的空間分析,指導國科會大專生專題計畫 2002-2815-C-003-022-M。
林雪美(2004.11):台灣地區近三十年自然災害的時空特性,地理研究報告,41,台灣師大地理系,99-128。(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9-2625-M-003-007)
H.W.Yang, H.M.Lin & Daniel Chu(2001.3):The Observed Building Damage Associated with Fault Movement in 1999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Advance in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oil Dynamics,USA,10.13.1-10.13.5。
林雪美(2005.5):教師與社會人士地震相關概念調查研究中國地質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摘要,中壢太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