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背景與進程    財經自由    金融風暴後的香港    關資料    回首頁

 

香港經濟發展之背景與進程

  香港的經濟史,基本上是貿易的發展史.自一八五零年代中期起,香港受英國體治已超過一個世紀。這個時期,香港自始即成為南中國的轉運港,引送進口貨物往中國,並轉運中國產品至世界各地。此時製造業只是胚胎期,主要供本地使用。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甚至連轉運口貿易亦停滯不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所面臨的是五零年代初期中國政權的變更,大量中國人民湧入香港,其中有些企業家攜帶著資金和專業技術到香港另起爐灶。另外在韓戰期間,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同時也對香港的轉口貿易造成打擊,貿易數字銳減。傳統的謀生方法遭受嚴重剝奪,加上百萬人口的湧入,迫使香港另謀生路。由於香港極度缺乏天然資源,發展非資源密集之工業遂成為香港唯一的出路。

  一九五零年代,是香港經濟型態迅速轉變之時期。轉口貿易貸給香港依各有效率的銀行體系,以及現代化的通訊和交通設施﹔另一方面由中國流入的資金和勞動力也是一重要條件。當時世界市場正在擴展廉價勞工之密集生產,香港在放任政策下乃能奠定期工業化的基礎。所以現今香港雖仍靠貿易為生,但主要以自己的製成品來代替以往之轉口貿易,也就是說香港在當時正由一個轉運港變成一個工業城市。而自一九六零年代以來,香港貿易結構亦有轉變首先在價值方面,所有貿易都呈大幅度的成長,而本地出口也大幅的增加,這主要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改變轉口遽增的結果。

  一九七零年代初期開始,香港出現戰後第二次經濟轉型,發展動力逐漸由製造業轉移到以金融業為核心的服務業行業。首先,一連串內外因素限制了港製產品的增長,影響最大的是:台灣和南韓的競爭、西方經濟的放緩、保護主義的抬頭以及香港勞工缺乏和工資的上漲。另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革命也在此時由歐美擴展至東亞。香港自由開放的金融體系、安定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健全的司法制度、低稅制,再加上恰當的地理位置,很自然的成為國際金融機構在東亞的基地。最後隨著人口的膨脹,個人平均所得增加,區內旅遊業蓬勃,對金融服務等一般勞務需求相對增加。在中國實行開放改革以後,香港製造業工序大規模的北移,轉口貿易復甦,更多跨國企業來港開業更是作為拓展對華貿易的橋頭堡,香港第三及產業也舊日亦發達。在九七回歸後,香港因為還是屬於一個特別行政區的地方,所以還是維持以往一定的經濟基礎架構,並更快速的和澳門、廣州,及整個珠州三角洲地區相結合,形成一個經濟體。

參考資料: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冊)《現代貿易體系的成長歷程》

P354-361香港:三聯書店

邢慕寰金耀基合編<香港之發展經驗>p75-89,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back

 

香港的財經自由

    香港的經濟體系雖屬小規模,但有卓越不凡的金融服務為基礎,這些服務全建基於香港數十年來所推展和維護的財經自由。公司可輕易在香港成立,並可自由把資金調離或調入香港。基本法已訂明,政府保障資金的流動和進出自由。有關財經業的法則符合最佳國際慣例,施行時既具透明度,又有效率。

而這些效果則是有目共睹:

◎今日的香港股票市場為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僅次於日本,在全世界則名列第十。

◎香港是亞洲(日本除外)最大的國際基金管理中心,約設有180家基金管理公司,以及1,700多個單位信託和互惠基金。

◎根據聯合國編訂的《一九九九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在過去十年累積計算是 全球第七大對外投資者。

根據國際結算銀行發表的最新數據,在二零零零年三月,香港銀行業的對外資產及負債總額,約為8,200億元,使香港成為全球第九大國際銀行業中心。

◎外匯交易量方面,香港在全世界名列第七。

香港的保險業亦規模龐大,而且創業資金市場增長迅速,目前是亞洲第二大創業資金市場,僅次於日本。但有趣的是,香港債務市場並不活躍,主要原因是政府甚少需要集資。

資料來源:www.freeconomy.org/freeconomy/chn/main.htm香港自由經濟體系

back

 

         香港經濟情勢分析 -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的面貌

 

  香港在近年來正處於經濟的轉型期,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不斷內移往大陸內地,而高科技工業卻遲遲無法在香港完全發展起來,經濟成長幾乎只能靠金融、旅遊、運輸與地產等服務業來支持;其次,香港金融業對房地產貸款比重似有偏高的趨勢,一旦地產市場景氣回落,勢必會影響到銀行業的經營;此外,香港近年來物價漲幅驚人,使得民生必需與各行業的經營成本大幅增加,零售業不振,而逐漸昂貴的旅館租金亦使得觀光客卻步。

  這些結構上的脆弱問題,終於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與泡沫經濟破滅的雙重因素打擊下,逐漸凸顯出來,而且更成為國際投機客的狙擊對象,尤其是股市受此一影響曾經出現鉅幅波動的情況,而匯市也一直處於風雨飄搖的局面,儘管香港特區政府動用鉅額儲備干預,並推出一連串穩定經濟的措施來加以挽救,然而此一現象卻也已經加深香港民眾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危機。

   1998年在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下,香港經濟持續多年的強勁增長態勢發生逆轉,進入較為痛苦的調整期,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從第一季開始即出現2.8%的負成長,第二季負成長5.1%,第三季負成長6.9%,第四季負成長5.7%,全年負成長5.1%,是香港經濟進入90年代以來首度出現經濟負成長的局面。在對外貿易方面1998年由於香港對美國、大陸與東南亞出口市場均出現大幅下降的情況,導致去年香港出口呈現7.4%的負成長,其中占出口比重高達八成以上的轉口貿易更出現近年罕見6.8%的負成長,而進口也在大陸內需不振的情況下,呈現11.5%的負成長。香港轉口貿易的發展主要係依賴大陸內地進出口的狀況,由於大陸對外貿易成長速度趨緩,再加上東南亞也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香港的轉口貿易已無法出現過去20年來所持續維持的成長局面,而香港產品出口受到亞洲地區消費能力下降與西方國家經濟成長腳步放慢的影響,也較難恢復往昔的高成長格局。在工業生產方面,由於香港製造業已經大量移往大陸內地,導致近年來香港工業生產持續滑落,去年按季分別下滑4.0%、4.5%、10.6%、13.8%,全年呈現8.6%的負成長格局。在物價水準方面,因金融風暴所引發需求轉弱,多項公共費率遭到凍結、政府部門實施減薪措施、以及進口物價下跌等因素的影響,去年香港的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僅成長2.8%,物價堪稱穩定。然而,其中有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是,從11月起至今年2月為止,綜合消費者物價指數已經連續出現4個月的負成長,香港是否可能因為經濟不景氣而進入通貨緊縮之虞,其後續發展仍有待觀察。在勞動就業方面,去年香港各行各業收縮業務,出現了近十幾年來罕見的減薪裁員風潮。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香港失業人數已由1997年的7萬人,上升至1998年底的20萬人,失業率也由同期的2.4%,上揚至4.7%,失業率偏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營建業、進出口貿易業、飲食業、運輸業與製造業。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外貿易與民間消費的持續下降、民間機構建築工程日益減少等因素所致。在零售市場方面,自199711月至今年1月已連續15個月出現負成長。以零售價值指數計算,1998年較1997年下跌16.7%,其中以汽車銷售、衣服鞋類、百貨公司貨品銷售的下跌幅度較大,顯示企業在一片減薪聲中與整體經濟環境尚未出現根本好轉訊號前,零售市場勢必將維持低迷狀態。 

  而欲分析今後香港經濟的發展趨勢,基本上可從政策面與實質經濟結構面兩個層面來加以分析。

一、在政策方面

(一)特區政府積極參與經濟建設,民生議題開始受到重視:在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後不久,特區政府即公開宣示重視過去港英政府較不關心的居住問題(居者有其屋)、涵蓋科技研發在內的教育問題、以及老年問題,充分展現特區政府強化財政政策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企圖心。1998年年中以來,更提出各項因應亞洲金融風暴的對策,包括允諾在五年內投資2,300億港元的基礎建設以振興經濟等,強調未來除了促進經濟發展之外,更要改善居住、教育與醫療及社會福利服務等問題,似乎可以肯定特區政府開始逐漸改變過去以來的消極態度,轉化成為較為積極的行動。

(二)近兩年來香港聯繫匯率一直受到質疑與衝擊,再加上1998年來自以避險基金(Hedge Fund)為首的國際熱錢衝擊,迫使特區政府在貨幣面直接介入市場。目前特區政府積極檢討未來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工作。由此可見,香港傳統較為中性無為的貨幣政策,亦已在逐漸改變之中。

二、在經濟結構方面

  對於今後香港的經濟走向,歸納台港兩地專家學者的研究,目前大致有兩種看法。其中一種看法認為,香港經濟歷年來的發展均是呈現衰退也快,復甦也快的走向,這次應該也不例外會出現Ⅴ型反彈;另一種論調則認為,香港經濟很可能步入日本的後塵,泡沫經濟破裂後,便必須進行一段長期間的L型調整。基本上,由於此次香港經濟結構性調整是全面性的,而且難度要較以往為高,再加上香港與國際外在變數的連動原本較強,金融風暴過後的復原期勢必將會延長,但結構性調整一旦完成之後,香港經濟將可望出現較佳的走勢。

  在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中,今後香港經濟將可能出現以下幾項趨勢:

(一)在產業結構方面:此次金融風暴,已經促使香港現有產業結構面臨重新調整的重要關鍵。依據香港特區政府目前的政策規劃,一方面,欲鞏固原有的主要產業優勢,並強化與大陸內地的經濟合作關係;另一方面,要以創新科技作為推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將香港建設成為一個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及應用資訊科技的全球首要城市、世界一流的設計和時裝中心、亞洲的專業與科技人才中心、以及促進大陸內地與世界技術移轉的最佳市場。欲實現這些目標,香港必須進行一番澈底的產業結構調整,此一過程至少將持續5-10年的時間,至於其成果如何,是否能夠重建香港新的經濟發展基礎,值得我們密切觀察。

(二)在企業結構方面:在金融風暴的打擊之下,許多香港企業因財務危機而紛紛宣告倒閉。今後隨著金融風暴的後續影響仍未解除,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尚持續進行,預計未來一些經營不善的問題企業與弱勢企業將進一步遭到淘汰,相反地,一些極具競爭力的企業則將伺機擴展勢力版圖,可以預見的,今後企業之間的購併活動將可能出現前所未有的高潮。

(三)在資本結構方面:在金融風暴中,部分日本資金已經逐漸撤離香港,歐美短期的資本則變動不大,反倒是東南亞與歐美的長期資本已經悄悄地流入香港。伴隨著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的調整,預計香港的資本結構仍舊會產生漸進性的變化,國際資本將利用目前經濟低潮購買香港的資產,以分享未來亞洲經濟復甦的成果;而香港資本亦會掌握當前東南亞資產超跌的機會,透過購併方式,朝著國際化的目標邁進,因此,未來幾年香港對內與對外的資本流動規模將會加大。

(四)在就業結構方面:過去十年來,由於從製造業所釋出的勞動力,絕大部分被金融業與其他服務業所吸收,因此失業率一直能夠維持在3%以下。但在此次的金融風暴中,香港的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痛擊,許多公司紛紛倒閉或採取收縮業務措施,導致出現大規模的失業與裁員。由於香港服務業對一般勞動的吸納能力已趨飽和,而較高素質勞動力的培訓又需要時間,因此今後香港的就業結構的調整將較為漫長與痛苦。

(五)在資產價格方面:經過將近一年急速的調整,香港多年所累積的泡沫經濟似乎已經逐漸平息,股價在觸底後已經開始大幅反彈,而房地產價格亦已見底。

  綜上所述,香港未來的經濟前景仍然有許多的變數,除了香港本身的競爭力與政府政策的立場之外,也受到大陸、臺灣、美國、東南亞國家等貿易伙伴景氣狀況的影響,此外,港幣匯率是否穩定、國際炒家是否依舊覬覦香港的金融市場、利率是否有調降的空間、國際資本是否能夠在東南亞金融風暴平息後流回亞洲地區、以及香港內部投資與消費的信心是否能在短期恢復等,均將影響到香港經濟未來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isc01.moea.gov.tw/~ecobook/1998mainland/ch18.htm

back

相關資料

1.GDP

 

 

 

2.GNP

 

3.其他

 

 

 

                              資料來源:http://www.info.gov.hk/hkecon/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