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住民之謎

日本最早的居民 日本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在愛知縣發現的牛川人。牛川人約生活於十萬年前。 約距今一萬年前至紀元前三世紀的七、八千年間,稱為繩文時代。繩文時代是因為當時的陶器上有繩紋模樣,故稱之。繩文人過著狩獵、採集、漁撈的生活。 這繩文文化是由美國的動物學家摩斯於一八七七年發現的。他在東京的大森車站附近發現貝塚(大森貝塚),並發掘出人骨。這貝塚,北從北海道,南至琉球,散布在日本全國各地,約有二千五百所左右。 繩文人的成年人平均身高,男性一五八公分,女性一四八公分。頭骨比現代日本人還大。其平均壽命,男三十一.一歲,女三十一.三歲。 繩文人有依年齡拔牙的習俗。成年人死亡時,大都是屈葬。而幼兒用甕棺葬。 紀元前二、三世紀,稻作文化從中國江南經由朝鮮半島傳到日本,青銅器與鐵器也同時傳來,改變了整個生活型態,這是彌生時代的開始。彌生時代約有五、六百年。彌生文化是因於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現陶器而命名的。 彌生人身高比繩文人高,臉與鼻子則較窄。人類學家金關丈夫博士推斷,彌生時代初期,由朝鮮半島的某種族集體遷徙至日本,與繩文人混血,形成北九州彌生人。

南方的勇士——熊襲與隼人

狩獵民族,兇猛勇敢的隼人

在日本九州的南端,也就是在今日的宮崎縣(從前稱日向)及大隅半島(今鹿兒島縣)一帶,曾經是狩獵民隼人族的根據地。「隼」是一種類似老鷹的迅捷猛禽,由於隼人勇猛果敢,所以冠上猛禽的稱呼。 在「新唐書」的「倭國傳」裡,曾提到「邪古、波邪、多尼」等地名。邪古相當於今日的屋久島,多尼是種子島,而波邪(HAYA)就是隼(HAYA)。 這隼人的根據地,幾乎都是火山砂與凝灰岩的土質,既不適於水田耕作,而且也因為養分不夠,不能作為旱田,因此只能靠狩獵來維持生活。 他們潛海捕魚,上山追捕野獸,外表看起來非常強壯、兇猛。而這些勇猛的隼人,經常注視著擁有肥沃土地的北部地方。也因為如此,當時進軍九州的大和王朝,就利用較早歸順的熊襲族來對抗隼人。 這熊襲對抗隼人的模式,直到江戶時代還是持續著。有一首薩摩兵兒歌謠是這樣子的:「北客能來何以酬,彈丸硝藥是膳羞。」這首歌謠的意思是,「北方的熊襲客來我們隼人地時,要用什麼款待他們呢?我們已準備好彈丸火藥大餐。」換言之,隼人經常以熊襲為假想敵。 而熊襲(KUMASO)族因居於肥後(今熊本縣)的球磨(KUMA)郡與大隅的贈唹(SOU)郡而得名。這兩個地方正好是居住於薩摩(今鹿兒島縣)及大隅地方的隼人出入北方的要衝。

敗於大和民族的熊襲族

在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裡,記載著底下一段傳說。此傳說約成立於六世紀。 傳說中,景行天皇二十七年十二月,因熊襲族叛變,所以景行天皇派遣皇子日本武尊出兵討伐。當日本武尊抵達北九州時,得知熊襲族的川上梟帥,聚其族人大舉盛宴。於是,日本武尊解其髮髻,打扮成少女,混進宴席。 川上梟帥看到他,非常喜歡,拉著日本武尊的手,痛快的飲起酒來。 等到梟帥喝得酩酊大醉時,日本武尊從衣服下拿出小刀,一刀刺向梟帥胸前。川上梟帥奄奄一息,問道:「你究竟是誰?」武尊回答說:「我是日本童男。」梟帥說:「這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厲害的人!以後請改稱為日本武皇子吧。」說完,就死去了。 從大和王朝的觀點看來,熊襲想叛變大和王朝。但站在熊襲的立場,他們只不過想堅持自己的獨立,阻止大和王朝征服九州。這正如白人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而印第安人起而反抗。這不是叛亂,而是反抗侵略者。

山珍弟與海味兄的神話——隼人的起源

至於隼人的起源,日本的神話是這樣敘述的。 有一天,山珍弟向海味兄說:「哥哥,我每天到山上抓野獸,已經抓膩了。哥哥每天去釣魚,想必也膩了。你是否想到山中走走?不如我們換一下工具,來嚐嚐新鮮事。」 海味兄認為沒有必要,就拒絕了弟弟的要求。可是在弟弟不斷的央求下,只好說:「就借你一次吧!可是絕對不可以丟掉。」於是海味兄就將釣鉤借給山珍弟,自己拿著弟弟的弓箭上山去。 山珍弟拿著釣鉤出海去。可是他不黯水性,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飄搖,好不容易放下釣鉤,可是魚鉤卻被魚兒給掙斷了。 山珍弟臉色發青,趕快回家,將事實一五一十的告訴哥哥,並向哥哥賠罪。然而海味兄不肯原諒他。山珍弟只好將自己的寶劍打碎,做成一千隻釣鉤拿到哥哥那裡去。但是哥哥卻說:「你一定要還我原來那隻釣鉤,否則我決不原諒你。」 弟弟垂喪著頭,坐在海邊,凝視著海。這時恰巧鹽椎神從那裡通過,就告訴他到海神宮的方法。 到了海神宮後,沒想到山珍弟和海神的女兒一見鍾情,結為夫妻,並找到了吞掉魚鉤的魚兒,取回了哥哥的魚鉤。 當山珍弟要返鄉時,海神就送他鹽盈珠與鹽乾珠,以防哥哥的攻擊。 山珍弟返鄉後,把釣鉤還給海味兄。可是海味兄卻一天比一天變得貧窮,於是開始攻擊山珍弟。山珍弟就把鹽盈珠拿出來,轉瞬間,水從四面八方湧過來,眼看著海味兄就要溺死了。海味兄大聲哀求說:「弟弟啊,救救我。你說什麼我都答應。」 山珍弟接受了海味兄的要求,把鹽乾珠取出來,救了哥哥。以後,海味兄日夜都在弟弟的住居附近防守,偶而海味兄還要表演要溺死時的情形,以示不忘弟弟的救命之恩。 這是一個服從的儀式。海味兄也就是隼人的起源。他們擔任宮廷的守衛,當宮廷舉行宴會的時候,隼人就會跳起隼人舞以助興。 在隼人舞中,他們表演要溺斃時的情形,以表示至今仍不忘當時之恩。 而且,隼人自己以「狗人」自居,日夜守衛著宮廷。當朝廷舉行重大儀式時,他們就學狗吠。 海味兄與山珍弟的神話,和波里尼西亞海人族的傳說很類似。而隼人族的歸順大和民族這段歷史,就演變成海味兄的歸順神話。

大和民族想盡辦法鎮壓隼人的抵抗

隼人分為日向隼人、大隅隼人、阿多隼人等種族。居住在今日的宮崎縣、鹿兒島縣一帶。他們以捕魚和打獵為生。隼人居住在火山砂台地,生性兇猛。對踏和民族而言,他們是難以征服的邊疆民族。 這隼人族,最後終於屈服。為了表示歸順,他們被迫派遣壯丁到大和(今奈良縣),擔任宮廷的守衛。他們被迫學習狗叫,偶而表演歸順儀式,忍耐屈辱,一意討好征服者。 大和朝廷為了綏撫隼人的情緒,強迫他們接受佛教的教化。但是隼人終於在和銅七年(七一四)叛亂。於是大和朝廷採取分割政策,將隼人的土地分割成十一郡來統治。而且每郡都設一個郡司以便監視。 這些被分割的隼人族,漸漸失去抵抗力。而且被課以沈重的賦稅,以致於漸漸被同化,失去抵抗的活力。

日本東北的蝦夷

東方蠻族居住之地,土地肥沃的日出之國

蝦夷族居住的地方稱為「日高見國」。所謂日高見國,就是「東方蠻族居住的日出之國」的意思。那麼日高見國又在什麼地方呢?它本來是指尚未臣服於大和王朝的東方地區,因此並沒有特定的範圍。隨著大和王朝勢力的東進,其範圍也漸漸往東方、繼而往東北方移動。 在日本武尊傳說成立的時代(六世紀),依照「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武尊經由海路進入陸奧國(今本州東北地方)攻打東夷國日高見。征討後,「蝦夷既平,自日高見國還之,西南歷常陸(今茨城縣東北方)」。由此可見蝦夷族的勢力範圍,是從茨城縣東北地區,到整個本州東北地方。 「日本書紀」中對蝦夷的記載是這樣子的: 「朕聞:其東夷也,識性強暴,凌犯為宗。村之無長,邑之勿首。各貪封界,並相盜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姦鬼。……其東夷之中,蝦夷是尤強焉。男女相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住樔。衣毛飲血,昆弟相疑。……故往古以來,未染王化。……即巧言而調暴神,振武以攘姦鬼。」 「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其國人,男女並椎結文身,為人勇悍。是總曰蝦夷。亦土地沃壤而曠之,擊可取之。」 東北地方的蝦夷的奇異風俗,是否真如「日本書紀」所記載,不無疑問。因為上述的記載,和「漢書」、「禮記」的詞句幾乎同出一轍。換言之,「日本書紀」的資料,並非實際觀察蝦夷的生活,或運用可靠的資訊得來的;而只是引用中國古籍中有關蠻俗的記載而已。其中對蝦夷族的描述,僅是對其畏懼與歧視而來。

蝦夷族是否今日北海道的阿衣奴(AINU)族?

首先列舉蝦夷=阿衣奴的代表學說: 1 中世、近世的蝦夷即阿衣奴,所以古代的蝦夷也是阿衣奴(江戶時代的學者新井白石、本居宣長)。 2 「日本書紀」及其他的古代文獻史料中有關蝦夷的習俗記載,都和阿衣奴類似。 3 東北地方仍有很多阿衣奴語地名(語言學家金田一京助等人)。 4 石器時代人是阿衣奴(小金井良精、鳥居龍藏),或是阿衣奴傳說中的矮人(人類學家坪井正五郎)。從大陸渡海過來的現日本人的祖先,將石器時代人征服或驅逐。 相反的,非阿衣奴學說有: 1 石器時代人也有部份形成現日本人,而蝦夷的時代與石器時代晚期重疊,所以蝦夷族非阿衣奴族。 2 考古學家已經證明,東北北部(日高見國)很早就有古墳文化、及稻作技術,所以蝦夷族是日本人。 3 「古事記」或「日本書紀」等有關蝦夷族是蠻民的記載,都是虛構的。因此不宜視之為阿衣奴。 尤其於一九五0年三月,日本的考古學家將中尊寺金色堂的蝦夷人,平泉藤原氏的遺體加以調查,結果並沒有發現阿衣奴的特徵。所以蝦夷非阿衣奴說越來越有利。 但此爭議至今尚未有結論。比較可以讓人接受的說法是:東北的古代蝦夷族,是位於東部或東北的繩文人的子孫。這些繩文人陸續加入日本民族的行列,而蝦夷族是最晚加入的一支。當北海道形成阿衣奴族時,他們並沒有加入阿衣奴族。

農耕、狩獵、產鐵的蝦夷

如上所述,蝦夷族不管在歷史、地理、或人種方面,都很難界定它的存在。他們的習俗、文化也非固定的模式。當我們探討蝦夷族的生活時,必須注意到,他們既有北方文化的要素,又含有西方(大和)文化的要素。 在日本的史書中,曾記載在元慶之亂(八七八)時,有一個名叫小野春風的人,因通曉夷語,所以能和夷軍的俘虜溝通。從此可見,至少蝦夷族中,有一部分的人不懂日語。但是否所有的蝦夷族都不懂日語,那就不得而知了。 昭和三十三年(1958),在青森縣南津郡的垂柳遺跡,發現二00粒炭化米,及殘留稻穀痕跡的彌生式陶器。由這次的發現可知,距今二000年以前,在日本的北東北部,已經開始稻作。 但是到了四、五世紀時,由於氣候變冷,岩手縣北上川流域以北都無法從事稻作,到了七、八世紀才可以再開始稻作。 蝦夷族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狩獵民族,其實他們也從事農耕。雖然至今仍然尚未發現人口密度較高的蝦夷族定居部落,但我們可以推測,他們有某種程度的定居,人口密度不高,以狩獵、採集、漁撈、稻作為生活手段。 六五八年,阿倍比羅夫率一八0艘船遠征東北時,有一個叫恩荷的人來投降。他說:「雖然我們持有弓箭,但我們並非用來戰鬥的,而是用來捕獸的。現在我們不會再和你們作對,但是萬一你們破壞和約,秋田的浦神一定不會饒了你們。」 由此可見,蝦夷族在東北各地都形成部族社會,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尊崇超能力的神。 當大和朝廷勢力漸漸北上,在岩手縣的各郡內建立了日本神社,並且在北方的淨法寺町建造了天台寺。這天台寺據說建於七二八年。換言之,八世紀以前,蝦夷族並沒有信奉佛教。然而當時大和朝廷的教化並沒滲透到淨法寺町一帶,所以天台寺的實際創建年代,應該在九00年至一000年左右。一般推測,天台寺的創建人,大概是有「最後的蝦夷」之稱的地方豪族安倍氏。 日本的律令國家,於統治地區實行租庸調法。一開始,蝦夷並不需要負擔租庸調稅賦,反而從大和王朝拿取俸祿。然而,等到蝦夷開始從事稻作農耕,同時大和朝廷也知道蝦夷之地藏有豐富的金與鐵時,就開始討伐蝦夷。 不過,大和朝廷的征服蝦夷,並不是以武力為重心,而是配合交易與懷柔政策交互利用。東北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以產鐵出名。日本的武士刀,據說也是發源於岩手縣一關市的「舞草刀」。所以當大和朝廷的軍隊和蝦夷軍戰鬥時,其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歷史中消失的土蜘蛛與國栖族

土蜘蛛狩獵於荒山,國栖祭拜地方神

在日本的古代文獻裡,可以看到被稱為「土蜘蛛」或「國栖」的蠻族。其實國栖就是土蜘蛛。他們有時也被稱為「八掬脛」,或「山之佐伯」、「野之佐伯」。 土蜘蛛之名,來自於像蜘蛛般手長腳長的意思。而八掬脛就是腳很粗大的意思。山之佐伯或野之佐伯,都指在荒山野外大聲喊叫的人。總之,這些稱呼都是對在荒山野外過原始生活人的輕蔑稱呼。 「國栖」一詞就多少有點不同。它是指祭拜國神(地方神)的人。換言之,相對於祭拜天神(天照大神等)的朝廷皇室與豪族,祭拜國神的民族地位就低了一等。 住在奈良吉野的國栖,每當王室舉行大嘗祭時,他們都要提供貢物,並演奏歌笛。他們起先和皇室作對,但後來歸順皇室,成為皇室忠實的僕從。所以吉野的國栖並沒有被蔑稱為蜘蛛。 後來參與大嘗祭的國栖,其實是由住在吉野的普通農民去扮演的。 「日本書紀」及其他的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土蜘蛛或國栖,都是年代久遠的往事。奈良時代以後,土蜘蛛再也沒有出現在日本歷史的舞台。 大和朝廷開始征服全國的時期,約是三世紀後半到四世紀。這時期,佔領各地的小首長不斷出現,但是,在深山等偏遠地區,仍然有人過著狩獵或漁撈的生活。 他們仍過著繩文時代的生活,維持繩文時代的信仰。然而,隨著朝廷統治範圍的擴大,這些人也都變成了農耕民族。目前有關土蜘蛛的敘述,是大和王朝的人,憑著和這些過著繩文時代生活的人遭遇時的印象,去編寫出來的。像日本古書中出現的神武天皇東征的傳說,更是「土蜘蛛」消失二、三百年後,才編寫出來的。 因為連當時過著繩文時代生活的人,都忘了他們被稱為土蜘蛛時代的情形。因此,有關土蜘蛛的敘述,大都是後世才創造出來的,不可以當作可靠的歷史記載。

「常陸國風土記」中消滅穴居人土蜘蛛的記錄

有關土蜘蛛的傳說,日本全國各地都可見到。這證明了各地的首長都有馴服狩獵民族,使他們變成農耕民族的經驗。 奈良時代,編纂了一本「風土記」,專門蒐集各地的古代傳說。其中的「常陸國風土記」是由當代詩人高橋虫麻呂所撰寫的。虫麻呂非常關心各地的風光及當地獨特的傳說。所以,「常陸國風土記」中關於土蜘蛛的描述,都保存了民間傳說的樸素面。 譬如說,有一個傳說是這樣子的。 「老人說:從前,有一個民族叫國栖,他們又叫土蜘蛛、八掬脛、山之佐伯、野之佐伯。他們掘土居於洞穴。人來則藏入洞穴,人去則復出。他們經常趁農民不注意時,出來偷東西或殺人。這時,有一個叫做黑阪命的人,他想出一個消滅土蜘蛛的方法。他趁土蜘蛛外出的時候,用荊棘將洞口堵住,然後再用騎兵追趕他們。結果土蜘蛛都被荊棘絆倒,最後就被消滅了。」 以現在的觀點看來,土蜘蛛決不會靠掠奪農耕民族的財產維生。他們靠狩獵維生,但有時會和農民起糾紛,進而攻擊農地。起初,農民並不和他們起很大的衝突。但後來,出現了像黑阪命這樣的強大族長,他們認為,唯有消滅土蜘蛛,才會安定農民的生活。 於是,就開始大舉討伐土蜘蛛。大和朝廷從朝鮮半島運來馬匹,而土蜘蛛根本沒見過馬。結果,他們敗給遠比自己跑得快的騎兵。 土蜘蛛投降後,族長就命令他們開墾荒地,變成農民。而土蜘蛛從前奔馳的荒山野地,也就變成了農村。

諏訪市的手長、足長神社,代表土蜘蛛與民眾的親近

在「肥前國風土記」裡,出現一段土蜘蛛幫助天皇祖先的傳說:天照大神的孫子瓊瓊杵尊,為了統治陸地而降臨九州。可是,當時的九州一片黑暗。 這時出現了兩個土蜘蛛。他們教瓊瓊杵尊在四方撒下稻穀。瓊瓊杵尊照這方法去做,結果天空立刻變亮起來。 在大和朝廷的正史「日本書紀」裡,土蜘蛛是個被歧視的民族,但在日本各地,土蜘蛛其實是一個和民眾相當親近的民族。 譬如說,在長野縣諏訪市裡,就有手長神社和腳長神社。那裡祭拜的神明,據說是諏訪名神的部下,手長、足長兩巨人。 在福島縣新地村裡,也有尊手長明神。類似這種繩文時代的神明信仰,全日本大概有數百個神社。換言之,被大和朝廷抹殺的土蜘蛛宗教,直到現在,仍綿延不絕。

充滿神話色彩的出雲國

大和民族神話中的出雲國

「古事記」「日本書紀」裡的日本體系神話,可以大別為高天原神話、出雲神話、日向神話三大體系。其中,高天原神話和日向神話是屬於同一系統。其關係如下:高天原神話→天孫降臨神話→日向神話→人皇時代。而出雲神話是從此體系分支出來,與高天原神話—日向神話系統相對立。 這出雲神話體系是這樣子的:破壞份子素盞鳴命被逐出高天原→素盞鳴命殺死八頭八尾大蛇→在須賀(島根縣大原郡)建造宮殿,並與櫛名田姬結婚→第六代孫子大國主命與其兄弟們(八十神)爭鬥,向素盞鳴命求救→與素盞鳴命之女結婚→大國主命與少名彥那命共同建國→少名彥那命至常世國→大國主命大國主神受到高天原將軍的壓迫,被迫讓國→祭拜出雲大神。 戰前的歷史學者認為,古代的出雲地方(島根縣),是日本的先進地帶。出雲族是先住民族,統一了日本。後來天神(大和族)和出雲國爭鬥,迫使出雲國拱手讓出統治權。 但上述的出雲神話只是日本體系神話的一支,並非依照出雲地方的傳說所形成的道地出雲神話。這道地的出雲神話記載於「出雲國風土記」中。

古代出雲的霸主——意宇、須佐、杵築

日本歷史學者水野祐,從出雲神話中整理出古代出雲的三大勢力。在意宇川流域的意宇地方,起先為出雲臣族所佔領。可是這東出雲的勢力並不強。 相對的,佔領西出雲的杵築勢力是個海洋部落國家,族民以航海、漁撈為生。約於一世紀左右,統一了意宇的出雲臣族。 約在同時,第三勢力以須佐鄉為根據地開始活動。他們有朝鮮半島的血統,利用當地的鐵砂及朝鮮的鐵器文化違背景,逐漸強大起來。約於二世紀,他們佔據了意宇。 在四世紀初,原大和國家趁初雲國內各氏族對立抗爭之際,大舉西征,終於統一了出雲地區。 其實出雲民族和大和民族在人種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出雲族和日本海沿岸地區的居民一樣,在血型的分布上,A型所占比率極高(四二.一六%)。而朝鮮半島的東南部(新羅)居民,A型占四二.八0%。這種血型的一致性,可以說明兩個民族之間的關係。

渡海到日本建國的北方通古族——肅慎、靺鞨、狄

日本海岸的獨立國「越國」 在山形縣的小國町,有一個古志王神社。 古志族是住在中國東北至黑龍江流域沿海州的通古族。在日本古代,他們民族遷徙南下,渡海至北海道治理日本一帶。 據說他們雕刻祖先石像,以祭拜祖先。現在古志王神社祭拜的神像,是鎌倉時代一刀雕(留下小刀刻痕的雕法)的古志王像。 古志國是日本飛鳥時代(七世紀初)的國名,又寫成越國或高志,到大化革新時,名稱統一成越國。越國的位置在今日新潟縣至福井縣北部。 之後,從山形縣、秋田縣至青森縣的最北端,都稱為越國。到了七世紀後半的天武、持統天皇時期,越國三分為越前、越中、越後,此稱呼直用到現在。 在越後新潟的新發田市,也有個古志王神社。當地的民間信仰有這樣的傳說:只要在神社的門縫或裂縫塗上紅土,再將紅土塗在身體上的話,到了冬天,皮膚就不會凍裂。從此可見,古志王原本是寒地之神。 在「日本書紀」神代的造國神話裡,有一個越州的地名。而當時稱本州為「大日本豐秋津洲」,由此可見日本海沿岸的越國,是獨立於大和王權之外的獨特地區。

從中國東北遷徙至日本的肅慎

移居越國的通古族,其中心份子當是肅慎。他們本是中亞的遊牧民族,後來勢力從中國東北延伸至黑龍江流域及沿海州,再遷徙至北海道或日本東北地方的日本海岸。 肅慎這名稱,是隋唐時,稱呼先秦時期居住於東北地方的民族的總稱。日本的史料,也沿用此稱呼。「日本書紀」記載阿倍比羅夫曾率水軍北上,三次進行「討蝦夷」、「征肅慎」。 在第三次征討時,於渡島和肅慎的船隻遭遇。肅慎的船隻以羽毛插在木頭上當作旗幟。比羅夫試圖與肅慎交易,於是在海岸堆積絲織品、兵器、鐵器等物。結果肅慎方面來了兩個老人,他們拿走絲織衣服與麻布。 六六0年,比羅夫又率軍船二00艘討伐肅慎,帶回熊兩隻,熊皮七十張。此外,也有很多從東北地方上京獻馬的記錄。這些馬是白色葦毛、白蹄的歐亞大陸產的名馬。 除了馬匹之外,慎肅還產名叫「獨犴」的北方野犬、箭筒、砂金等名產。遷徙至山形縣的慎肅人,由於精通採礦、採金技術,逐漸往內陸深入,一度還曾到達茨城縣的鹿島。至今山形縣內及鹿島附近,仍流傳著通古族的傳說。

從高句麗逃亡至新潟縣佐渡的靺鞨人

一進入八世紀,肅慎的子孫——靺鞨族就開始抬頭。靺鞨人原本是住在黑龍江流域,為求較溫暖之地,於是進入朝鮮半島的高句麗。那些移居北海道,或日本東北地方的稱為肅慎,而移居高句麗的則稱為靺鞨。 他們都是通古族。然而由於六六三年,唐朝與新羅的聯合軍打敗了日本與百濟的聯合軍。之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住在高句麗的靺鞨人大都逃往中國東北,建立了渤海國。 渤海國於七二七年為和日本簽訂通商條約,派遣使者至日,和日本維持約二00年的正式外交關係。 這二00年間,甚多的靺鞨人湧到日本。單單在七四六年一年,就有一千一百多人登陸山形縣,歸化為日本人。因為山形縣、新潟縣一帶,都是通古族的同胞,所以對他們而言,一定覺得非常有親近感。 據「續日本紀」記載,在越後(新潟縣)有「狄」族或「蝦狄」族登場。 狄族不僅活躍於越後,而且深入東北地方。這狄族究竟是什麼民族呢?七0九年,蝦狄叛亂大和朝廷,所以大和朝廷在山形縣設征狄所,藉以調派武器與船隻。 由於叛亂不斷,大和朝廷一面派持節鎮狄將軍討伐,一方面派使者到靺鞨的根據地,也就是中國的東北去交涉。 狄族大概是高句麗被新羅滅亡時,流亡到越後的靺鞨族的一支。他們不斷伸張勢力,半世紀後,建立流亡國家,拒絕服從中央政權。

渤海國想把版圖擴大到日本東北

據「日本書紀」記載,高句麗最初的使者抵達北方日本海岸。其後的高句麗使者,也都是在北日本海岸登陸。渤海自稱是高句麗的後裔,渤海使者的登陸地,也都是北日本海岸。 阿衣奴族究竟與肅慎、靺鞨有何種關係?更進一步追問的話,阿衣奴族究竟與大陸的通古族有何關係?這問題至今仍不能回答。不過從體質人類學的觀點來看,阿衣奴族是典型的長頭形,而通古族卻是典型的短頭形,所以阿衣奴族不可能起源於通古族。 我們可確定的是,通古族從大陸渡海來到日本的北海道及東北地方,而形成有別於大和政權的「越州」大文化圈。這越州到了七世紀左右,改稱為肅慎。 肅慎的後裔靺鞨族繼續南下,開始與阿衣奴人混居。當時的蝦夷族分為熟蝦夷、荒蝦夷、津輕蝦夷。我們從此推測,他們雖然混居,但也都各有各的地盤。我們也可以推測,通古族雄心萬丈,他們想建立一個大肅慎國。日本的肅慎國,其實只是包括中國東北、沿海州之廣大版圖的大肅慎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