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與生活

淵源筏子溪         犁頭店歷史         人與土地的對話

淵源筏子溪

       在南屯區中,最具有流域淵源居開墾首功的為筏子溪。筏子溪位在台中盆地西側,為烏溪支流。原始的筏子溪係地質時代大甲溪下游河段,後因新生大甲溪襲奪而成「斷頭河」,所以無所謂源頭可言,為一泉水集湧之溪圳區。

       在里民的印象中,筏子溪水深且清,但溪水常氾濫成災。而早期的筏子溪沿岸,只要挖掘五、六尺深,便有大量泉水湧出,到現在則可能要挖至一百公尺才有。每當春夏大雨過後,溪流便氾濫成災,河床時常改道或岔成二、三條支流,將附近田地淹沒。當地有句俗語說:「三年水流東,三年水流西」,就是形容筏子溪河道之多變。

      筏子溪早期因為水道改變,大幅彎進中和里,以致將近十甲農地淹沒在溪底,而對岸的烏日鄉則多出十甲農地,所以希望藉由整治時,將遭流失的土地,分劃出來,歸還給所有權人。

出自《洪敏麟、屈慧麗,1994》

TOP

犁頭店歷史

      古犁頭店聚落創建在犁溪曲流地形的凸岸,犁溪為土庫溪的支流,因上流流路與圳道交叉,不易確認,大致可追溯自下石碑、頂田寮附近,向南經何厝、乾溝仔之西,三塊厝之東,至謝厝後,河幅加寬,出現掘鑿曲流地形、形成向東之弧狀河道。犁頭店街即創建於此,使昔日之犁頭店皆呈為一半月形塊狀聚落。後再於文昌街處,轉回萬和路東側,沿萬和路流入豐樂里,於楓樹里注入土庫溪。

  犁溪自謝厝以南的掘鑿曲流,下蝕相當旺盛,而這樣的弧狀溪道,幾未有遷移,這一片掘鑿曲流在麻滋埔(豐樂里)一帶有百餘甲的農田,稱之為「大埤」。

出自《洪敏麟、屈慧麗,1994》

TOP

人與土地的對話─地名篇

南屯區圖1.gif (16298 個位元組)  

 

 

 

 

 

 

出自:http://www.map.com.tw/

     

       地名的產生與演變,有著先民對故鄉的思念,亦有先民對土地與環境的認知,更有原住民遺留的痕跡。我們透過對地名的瞭解,可以進一步知道,祖先們奮鬥的艱辛過程,也可以對自己的生活空間有更深入的認識。有人說:「地名是歷史的化石」,因此,一個流傳久遠的地名,便成為人們瞭解過去的憑藉。以下我們將舉出南屯區一些和地形有關的地名,來看看在這個地方地形與生活的關係。

南屯:現今南屯區的南屯里,指的就是當年風光一時,也是台中市最早的發祥地─犁頭店。當年除了犁頭店之外,在今天的中區是另一個繁榮的地方,名為「大墩」,這是因為在那個地方有一個小土丘的關係。在後來行政區變更的過程中,犁頭店因位於大墩的西南方,所以被改名為「南墩」,之後又取其音,改為「南屯」。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南屯這個地名的由來,並非字面上的看似與當年的屯墾有關,而是因為「大墩」這個地形的關係。

溝仔墘:現在的溝墘里,古地名為「溝仔墘庄」,因為昔日境內有一條大溝,上游叫做溝仔墘溝,下游為南屯溪(犁頭溪),而田地就位在大溝的兩岸,故名「溝仔墘」。

下牛埔仔:為今日之中和里,因為從前是一塊平坦的荒草埔地,當地人遂用來放牛,故稱為「下牛埔仔」,現在的居民大部分仍以務農為主,而且因為筏子溪下游河面寬闊,河道經常改道,大約有十甲利用溪旁的平埔地屯耕的農田,被劃歸為台中縣烏日鄉。

田心:今天的田心里,是一個沿用至今的老地名,屬於南屯區台中盆地的部分,因為這個地方的地勢和週遭比較起來較為低漥,在田地的中央形成泉水匯集之地,聚落也聚集於此,因此稱為田心。

麻滋埔:為現今的豐樂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在從前水利交通還未修築的時候,這個地方是一個未經開墾的荒野埔地,是來往於彰化縣城、犁頭店、葫蘆墩(豐原)的必經之地,曾經有人在此販售麻糬,味道香美,聲名遠播,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初墾時期,在現今文心南五路與永春東二路交叉口一帶,昔日是一個「大魚池埔」,有一常年泉水自湧的魚池潭,而潭邊的稻田因為過於潮濕,無法用牛犁田,而農夫下田耕作時,雙腳踩踏的田土直陷到膝蓋,所以墾殖的庄民,將泥土像麻糬一樣軟Q的大魚池埔地帶,叫做「麻滋埔」。

山仔腳:山仔腳為文山里南邊部分之舊地名,因位於大肚台地的山麓地帶而得名,包括知高與山仔腳兩部分,沿渠道(知高圳)連接成為南北狹長的帶狀聚落,另外山仔腳附近還有舊地名「頂坑仔」、「下坑仔」,指的是位於上方的谷地和位於下方的谷地。這一帶原本為巴布薩平埔族之社域,墾民在乾隆年間,多數從彰化、沙鹿,大肚等地到這邊墾荒。同時這個地區還是台中盆地少數的史前遺址之一─山仔腳遺址的所在。

出自《林惠敏,199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