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系

基隆河   新店溪   大漢溪

淡水河水系地理圖
資料來源:http://www.wca.gov.tw/riverview/im02.htm

 

1.發源地:品田山

2.主要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北勢溪、疏洪道、景美溪、三峽河

3.流域面積:2726000平方公里

4.幹流長度:158.7公里

5.計畫洪水量:25000 / 立方公里

6.平均坡降:大漢溪 137          新店溪 138

                   基隆河上游 1250    中游14900    下游16700

           

7.流經地區:

台北縣:三峽鎮、鶯歌鎮、樹林鎮、土城市、板橋市、三重市、新莊市、蘆洲鄉、五股鄉、八里鄉、淡水鎮、新店市、深坑鄉、汐止鎮、瑞芳鎮、平溪鄉、泰山鄉、石碇鄉、坪林鄉、中和市、永和市

台北市

基隆市

桃園縣:復興鄉、龍潭鄉、大溪鎮

新竹縣:關西鎮

         在整個淡水河系的發育過程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長期趨勢是地殼的傾動。地質學者詹心甫(1976)指出,雪山山脈在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早期,初次遭受造山運動,此一運動延續至今。再更新世後期,雪山山脈再度加強其活動,在山脈兩側產生屈尺斷層和牛鬥斷層,使山脈整體成為一個獨立的斷塊,更容易做水平或垂直的移動。另一位地質學家徐鐵良(1974)則指出,雪山山脈在更新世以來,地體連續上升,。造成刻痕頗深的峽谷。山脈的西北邊則呈現間歇上升,造成多級的河階。更偏西北方的台北盆地與基隆河下游,僅有些微的上升。整體上來看,在地質時代的最近時期,雪山山脈北以屈尺斷層,南以牛鬥斷層(或稱匹亞南構造線)為界,進行著相對於山前地帶的長期舉升,並且舉升作用明顯地向西北趨緩,造成了地形面向西北側傾動的現象。於是,山前縱谷裡的河道偏北發育,進而使得河道南岸的河階較為發達。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的縱谷中,都發生了這種現象。

基隆河

      基隆河源於台北縣平溪鄉石底西面,初向東北東流,至三貂嶺附近轉向北及北北東,從三貂嶺到瑞芳,這段河谷的方向與岩層走向斜交,河水的流向與岩層傾斜的方向相反,因此流速湍急,峽谷發達。至瑞芳鎮小粗坑附近再轉向西入基隆市,八堵以下則向西南流,經汐止鎮、南港而進入台北盆地,其河道蜿蜒曲折,形成一條東窄西寬的河谷沖積扇。其中基隆河中游─三貂嶺至南港,北為基隆丘陵,南與新店丘陵為鄰,絕對高度不超過500公尺。自瑞芳以西,河道曲折,附近河床高度不過60公尺,平均地勢約在20公尺以下,瑞芳以下為廣闊河床,而基隆河過汐止之後,到南港即進入台北盆地,整段中游河谷之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河谷的利用和台北、基隆二市關係最密切。且自河源流起以迄南港,氣候深受東北季風影響,故雨量豐沛,東雨顯著。此段河谷是台北盆地雨基隆港之間的天然通衢,其間的聚落,如汐止、暖暖、瑞芳等早期的發展都和煤礦的開採有關。

     基隆河地形

 河階   曲流   峽谷  壺穴

1】河階river terrace

1.河階定義:

  未被切割的舊河床便在新河床的上位形成階狀地,即為河階(王鑫,1997)。

2.河階成因:

  河階的主要成因,是由於河流突然下蝕作用增大,向下切割河床底部而產生新河床時,兩旁的舊河床高於新河床而成為河階。使下蝕力增加的原因很多,如下:

1.流量突然增大:當雨量增大,河水流量增加時,河流下蝕作用就會加大。

2.泥沙量減少:河流若在其發源地的侵蝕現象減緩,其水中泥沙會減少,一旦泥沙減少沉積減緩,下切力量就增加。

3.侵蝕基準面下移:冰河時期、大陸冰川強烈發育,都可使海平面下降,侵蝕基準面下移。地殼變動產生斷層或火山爆發時期也會造成暫時侵蝕基準面下移。

4.地盤上升:因地殼變動,陸地上升。 回基隆河地形

2】曲流

1.曲流成因:

a.環流作用使河流一岸沖刷,另一岸堆積,形成曲流。

b.河床底部泥沙堆積形成障礙,使水流向一岸偏轉。

c.由於河床兩岸岩性不一或構造運動造成兩岸差異侵蝕。

2.曲流發展:  

     曲流形成後,不斷側蝕,同時還不斷向下遷移,在其迂迴範圍內,形成曲流帶。當河床彎曲越來越大時,這條河床的上下河段越來越接近,形成狹窄的曲流頸。洪水時,曲流頸可能被沖開,河道取直稱為截彎取直。截彎取直後,彎曲河道被廢棄,形成牛軛湖。     回基隆河地形

        

3】峽谷地形

   峽谷多出現在山區,是底蝕大於側蝕之情況下所產之地形。

1.四腳亭、暖暖間峽谷地形:此處位於中游河段,因河谷切穿堅硬的暖暖砂岩

2.暖暖東勢坑之暖東峽谷:因兩岸山地下注的支流坡度大、水流急,故切割作用強。                                                 回基隆河地形       

4】壺穴(pothole)

基隆河除了有很多瀑布以外,有許多圓滑的坑洞,地形學形上稱為壺穴。河成壺穴係由河流搬運物之鑽蝕(drilling)而產生於急湍處床岩(bed rock)上之凹穴,其穴口形由圓至橢圓,長徑與流水方向一致,穴壁則受流水迴旋影響而逆流向傾斜(圖7-9),此與海成壺穴的垂直穴壁不同。壺穴的存在,代表該地具有:幼年期、上游、回春、急流、硬岩和多雨等總合意義或部分意義。

壺穴的形狀除了受鑽蝕作用控制外,也和岩石的性質有關,由於岩並不是均勻的物質,因此壺穴有的呈現橢圓、卵形、葫蘆形以其它的奇形怪狀。其長徑大都介於10到50公分之間。

瑞芳以下,基隆河曲流發達,四腳亭、暖暖一帶的河床上,發生密佈的「壺穴」小地形,尤其暖江橋下的河床上,壺穴最是整齊,發育也最良好。除了上述的地點以外,八堵至平溪之間的河床上,及三貂嶺到大華站之間也十分發達。

此處(暖江橋下之北岸河床)壺穴發生的原因包括

1.此區屬於終年多雨氣候,河流流量大。

2.河床地層為較硬的砂岩。

3.河水挾沙石量大。

4.河川回春作用,侵蝕基準面降低,河流侵蝕作用盛。      

                                                          回基隆河地形              回淡水河系                                                                                                                                

新店溪的河流地形

新店溪流域,東南為雪山山脈,西至獅頭山、喀博山、塔曼山一線,北達景美溪與基隆河兩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地帶。全領略以公館為頂點,成直角三角形狀,其流域面積達909.54平方公里,河流總長406.00公里。

新店溪發源於雪山山脈北麓,上源流分為北勢溪南勢溪,匯於龜山。龜山以下即為新店溪,流至景美橋附近有景美溪來會後,穿過福和、永福、中正、華中、光復、華將等大橋而與大漢溪會合成淡水河入海。新店溪流經台北市的一段是經過景美地區及公館、中正區、萬華區等地方,為台北的老市區部份,人文景觀頗多。

新店溪於龜山附近,南有南勢溪,東有北勢溪來匯,是為新店溪之主要源流河川。其概況分述如下: 

    北勢溪流域發育在龜山以東,雪山山脈西北翼。而在到達龜山之前有興建北台灣最大的水庫(就全省而言,僅次於曾文水庫)-翡翠水庫。

坪林以下,北勢溪流經乾溝、火燒樟、鷺鷥潭,抵達翡翠谷。坪林、乾溝,和火燒樟三地的河階發育最為寬廣。同時坪林附近的仁里板,可見到劇場河階。階地大都分佈在北勢溪的南岸,學者推測這是地殼向北傾動的結果;地殼北傾,河道一面北移,一面下切,於是削去北岸階面,而寬留南岸階面。 

龜山以南,是新店溪的另一支源流,南勢溪。 

    南勢溪流域的整體地勢較北勢溪為高,平均坡度也較北勢溪為陡。南勢溪發源於拉拉山和阿玉山之間的山地,向北北東流去,抵達烏來。烏來瀑布之上,還有兩條分別高達60公尺和20公尺的瀑布。

龜山以下,即為新店溪本流。至抵達景美,這段河域屬於新店溪中游。掘鑿曲流和環流丘是這段河流的主要地形特徵。曲流內側的凸岸寬闊低緩,形成河階地,凸岸則被稱為滑走坡;碧潭即是這種地形的最佳例子。新店溪在景美以上的中、上游地區,除了龜山以下的主河道之外,河道的流向明顯受制於地質條件。它若不是縱谷,便是橫谷,極少例外。這幾乎就是整個淡水河系的共同特徵。新店溪兩岸的階地,在景美以下的下游區域,逐漸隱沒,兩岸遂成為洪氾平原。類似於基隆河和進入台北盆地的情形,屬於自由曲流。但是,兩岸如今已有完整的河堤,圈限曲流和洪水。                                                                                                           回淡水河系

 大漢溪的河流地形

大漢溪發源於品田山的北麓,溪水向東北方沿著地層走向流一段之後,便轉向西北流去,稱為泰崗溪。大霸尖山北麓的白石溪,則是先垂直於地層走向,向西北流一段到白石之後,再轉向東北沿著地層走向流去,並在秀巒流入泰崗溪。泰崗溪與白石溪合流即為玉峰溪,是大漢溪的源頭。玉峰溪繼續沿著地層的走向向東北流去,沿岸露出砂頁岩互層,河谷較寬;右岸爺亨一帶有切割沖積扇的發育。玉峰溪流經田埔、玉峰爺亨,直到巴陵。巴陵以上屬大漢溪上游。河道網路在此明顯受到地質構造的控制,而呈現出格子狀型態。

大漢溪流到石門再度急轉彎,向北流經大溪、鶯歌、樹林,進入台北盆地,並在板橋的將子翠和新店溪匯流成淡水河,這段流域屬於大漢溪下游。平坦寬大的河谷是這段河道最大的特徵,河谷兩側是頂部平整、層層地降的階地崖。大漢溪的流路在此像辮子一樣的擺動,河道常改且佈滿沙礫,是洪氾平原的地形特徵。

()上游峽谷與赭紅土緩起伏面

    巴陵以上,屬於大漢溪上游。河道網路受地質構造控制,呈格子狀型態。大多數河道流向,不是平行於地層走向(東北—西南向),就是垂直於地層的走向(西北—東南向);前者構成縱谷,而後者構成橫谷。從巴陵向東南沿著北橫公路直到稜線,即是三光溪的溪谷。它發源於宜蘭縣梵梵山的北坡,明池附近。明池附近,地勢緩和,河床寬淺,淺谷中有湖泊,是台灣本島高山紅土緩起伏面的一部份。四稜以下到巴陵為止,三光溪的河谷都呈現峽谷景觀。從巴陵向西南方走,是玉峰溪的谷地。沿著玉峰溪可以上行到秀巒,這段河谷大致與本區地層走向平行。玉峰以東直到巴陵的河段,河床切割在砂、頁岩互層上,由於岩性較弱,抵抗流水侵蝕能力較差,因此河谷比較寬大,常有階地分佈。三光是座落在三層階地上的聚落,我們可以在三光的公路停車場旁邊的坡地,發現卵石層露出來,卵石層是以往河床的堆積物。

()中游峽谷與寬大的河階(坪)

    從巴陵到石門壩址,屬於大漢溪的中游。這段河流地形的主要特徵是峽谷和寬大的河階,並且可再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河段:一是巴陵到合流之間南北走向的河段,一是合流到石門壩址之間東西走向的河段。

    巴陵以下,大漢溪向北依序流經蘇樂、高義、匹亞外、榮華、高坡、義興、合流;流向與地層走向斜交。特別是在蘇樂到高坡之間,大漢溪橫切過插天山背斜構造,而在背斜位置上露出來的岩層正好是經過輕度變質的堅硬板岩層。岩性堅硬,維持陡坡而不易崩壞,使得板岩為峽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段河谷深窄,兩岸裸露岩石絕壁,是標準的峽谷地形,被稱為高坡峽谷。特別是匹亞外到榮華攔砂壩之間的一段,大漢溪橫切插天山背斜軸部,使得河谷更具峽谷外形。至於峽谷的南、北兩端,巴陵到蘇樂之間以及高坡到羅福之間,露出來的地層是由砂、頁岩互層所構成。使得大漢溪在這兩段的河谷,擁有較不穩定的邊坡,河谷因而比較開闊,並且出現河階地形。

    從巴陵到合流的大漢溪河谷,明顯表現了岩性與河流地形的密切關係。南邊的巴陵到蘇樂,以及北邊的高坡到合流,因為流經砂、頁岩互層於是具有(1)河谷較寬、(2)階地多、(3)河道中砂石堆積旺盛,和(4)河床坡度緩等特徵。蘇樂到高坡之間的大漢溪河谷,則因為流經較為堅硬的板岩,於是呈現出陡峻的峽谷地形,河床上經常裸露岩盤、缺少砂石堆積,狹窄的河谷兩側也不見河階的分佈;地形景觀與前者大不相同。

() 下游氾濫平原與河階地形

     大漢溪在石門以銳角轉彎,從西向改為東北向流去,經過大溪、鶯歌、樹林,流入台北盆地,並在板橋的江子翠和新店溪匯流成為淡水河。這段流域屬於大漢溪的下游。

    大漢溪由石門流入台灣海峽,石門以西和以北的地區,曾經是古石門沖積扇的分布區。大約六萬年前,台北附近的地殼變動,古新店溪的沖積扇被舉升,成為林口台地,同時東側的地塊則落陷為湖盆,地殼的變動也使古石門沖積扇逐漸隆起,但是古大漢溪受制於新的地形形勢,及新莊斷層的構造控制,大漢溪的主流由西逐漸轉為向北,但是卻受阻於當時隆起的林口台地,無法流入台北盆地,

然而古大漢溪在溪逐漸被舉升的古沖積扇上擺盪、下切,造成寬廣的切割台地(桃園台地)。距今三萬年前,新店溪支流的向源侵蝕,襲奪古大漢溪,流入當時的台北湖,侵蝕基準的大幅下移引發了急速的下切作用,從石門到鶯歌一線,下切、側蝕出現一系列的河階,地形學者稱之為大溪河階群,這一次的急速下切是造成大漢溪一帶河階形成的主要原因。                                                                       回淡水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