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變遷

一、海岸變遷

        第四紀以來,嘉南平原即經過數次的但盤上升與下降,引起數次的海侵與海退,海岸線也隨之發生多次的變動。殆至三百餘年前有歷史紀錄迄今,嘉南平原的海岸線大致繼續向西移動,陸地不斷的擴大,其主要原因是地盤不斷上升以及溪流大量的泥沙淤積。

        若依據貝塚遺址之位置,則大致可以推定當時海岸線的情形。當時除萬壽山至半屏山一帶為陸地外,現鳳山市街以西的高雄市平原地區絕大部分為海水所淹沒。

出處:高雄市發展史       

        此後海岸線繼續變遷而終於成為現在的型態。由鳳山台地西南端的鳳鼻頭向西北方向的砂嘴,受沿岸漂流的影響,逐漸向西北延伸,終於與高雄平原海岸外同一走向的濱外沙洲相連接,而為成一個大瀉湖。在瀉湖的西北端,即旗後山與萬壽山相對之處,形成一寬約136m的缺口,此即為瀉湖與外海相通的潮汐口。瀉湖內潮差約為1至1.5m,流速每小時2~3浬。此一瀉湖形成後,外側的砂嘴(即旗津半島)常為暴風雨沖斷,並不穩固,經居民栽培林投等樹木始逐漸被固定。

        高屏沿岸的地盤並未如嘉南一樣不斷的隆起,反而有沈降現象,使得海岸線無西移的現象。在民國43年以前瀉湖的面積逐漸縮小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自然淤積;以後則為因應港口發展之需,不斷填海闢地,以致瀉湖面積逐漸縮小。在闢建第二港口後,旗津半島已被切斷成為一獨立的濱外沙洲。

出處:高雄市發展史

二、修路造成邊坡地形的變化

開 發 區 名 稱 ~ 大 坪 頂 一 號 道 路 暨 毗 鄰 地 區

地 點

開 發 方 式

小港坪北坪南段

區段徵收

面 積

開 發 總 費 用

26.358066公頃

1,246,326,000元

功 能 ( 績 效 )

未 來 展 望

一、可取得公共設施用地約12公頃。

二、可取得建築用地14公頃。

三、取省政府取得公共設施用地經費8億元。

一、籍由大坪頂一號〈高松路〉擴寬為30公尺提高行車之安全性及、 縮短行車時間,減少交通事故之發生。

二、原由農業區經開發後可成為公共設施完備之新社區。

重要公共建築、設施及景點

區 位 特 色

太平國小

位於小港區高松社區旁,高松路貫穿全區,為本區之主要交通幹道,縮短高松至高雄縣大寮鄉之距離。

說明

此為修建一號道路而開挖山坡地之情形。

 

 

 

 

 

 

攝影:洪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