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相關位置圖
前言
濁水溪平原
彰化海岸平原
相關照片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二、濁水溪平原

濁水溪是本省主要的河川之一,它的輸砂量遠遠超過其它的河川,因此造成的沖積扇也是本省規模最大(王鑫,1999)。濁水溪扇洲地區,因為洪水氾濫頻繁,沈積物供應量大,土壤的發育較差,大部分的土壤為河流所帶來的沖積物,因此從土壤的粒度分佈應能反映過去的沈積營力(陳文福等,1999)。根據陳文福的調查,以濁水溪的沈積現象分為上層(0-30cm)與下層(90-150cm)調查;上層的沈積物分佈以泥層較多,人為的填土等為其可能原因;下層的沈積物與現今濁水溪河道類似,所以可以反應過去沈積營力與沈積環境;其並將沖積平原分為四大沈積系統:(1)大肚溪三角洲、(2)濁水扇洲、(3)斗南曲流河平原及(4)斗六沖積扇群。

 

    圖一   沈積體系解釋圖                  資料來源:陳文福、江崇榮(1999

    濁水扇洲部分主要由濁水溪及其分流所沖積而成,砂粒沈積物順河道而分佈,由扇頂向西成輻射狀展開;在其扇洲可分為(1)河道、(2)洪水河道、(3)氾濫平原、及(4)沙丘四種沈積環境。其沈積物中,長條形砂礫應為舊河道遺跡,即舊濁水溪的古河道,其下游河道漸小,漸有砂層出現,並有辮狀分流;在其入海口成三角洲狀展開,分佈中細砂,與現今濁水溪河口粒度相同。舊濁水溪河道現為廢棄河道,因水量減少,河道狹窄,多改為曲流河道而形成曲流沙洲(point bar)堆積。

    在濁水溪五條主要河道之間,推測為(1)氾濫平原、(2)洪水河道與(3)沙丘;氾濫平原主要構成沈積岩相為灰-灰黃-暗灰色粉砂和泥,並含有許多植物碎屑與植根。在氾濫平原上有零星的粗和中細砂沈積,解釋其為經洪水多次氾濫再侵蝕和掩埋的就河道遺跡。(陳文福等,1999)

圖二    濁水扇洲及鄰近區域沈積體系示意圖      

資料來源:陳文福、江崇榮(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