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河階群  

(改編自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至地形篇)

豐原鎮東方,大甲溪左岸有廣闊之臺地面,稱曰新社河階群。最上位者為水井子臺地,中央部較高,稍呈穹窿狀,高度570-720公尺,比高200-250公尺,似為豐原西方大肚山傾動地塊之一斷片,係昔時大肚溪所形成之古沖積扇之扇頂部之一部分,故此面屬於紅土緩起伏面。

其他之所有紅土臺地,即高位階面,其中最高位者為七分階地與十分階地,前者高度540-550公尺,比高200-210公尺,後者高度480-520公尺,比高170-210公尺,十分階地之北部被切斷成為上位金星面階地,其高度460-540公尺,比高160-210公尺,此階面又分出公荖坪階地,成沖積扇狀緩坡面,其高度440-500公尺,比高160-190公尺。

十分階地之下有仙糖坪階地,高度440-500公尺,比高140-170公尺,其下部分被截斷而與下位金星面階地(高度450-480公尺,比高140-170公尺)相連接。大南階地乃新社河階群中最寬大者

,由頭嵙山至大南附近南北延伸10.5公里,最寬3公里,高度460-560公尺,比高110-130公尺,以100-150公尺之接崖與水井子臺地相接。大南階地之東有水底寮階地,呈細長之階面,高度420-510公尺,比高90-100工。以上之各階地,階面均以紅土礫層而成。

        此外,大甲溪兩岸均有低位階地分佈,其左岸者有永居湖階地與南眉階地,均成狹隘之階面,前找高度400-410公尺,比高40-50公尺,後者高度360-380公尺,比高50公尺,係同一階面之被截為二者。此等階地之上游側有下水底寮階地,高度410-420公尺,比高20公尺。

        大甲溪現曲流帶之兩側有比高15公尺以下之低位階地,呈平坦而寬大之階面,右岸之大茅埔.東勢.埤頭山與左岸之土牛-石岡間之舊沖積平原面即是。此外中坑坪溪等大甲溪小支流之舊河床亦均呈比高約15公尺以下之階面。此等最低之低位階面均被利用為水田。

        水井子臺地大致平坦,原來與大肚臺地面相連續,係大甲溪與大肚溪共同合作之一大舊合流沖積扇,伺候因銅鑼斷層發生,斷層西盤傾動為大肚傾動臺地,東盤斷層附近之公荖坪面等受斷層曳引而降低並且向西傾斜外,其他大部分仍保持其原位置不動,呈新社河階群之現狀。

        水井子臺地以外之高位階地群,均以明顯之臺地崖相接,各臺地面均有次生紅土蓋覆,與水井子臺地初生紅土,顯然迥異。蓋前者紅色較淡,厚度亦較薄,礫石亦殆無受紅土化之跡象,故兩種地形面之區別並不甚難。

        永居湖.南眉.下水底寮,土牛等各階地,階面上之土壤並無紅色土壤而為黑色黏土,階地堆積層亦甚薄,階崖上露出基磐石岩層而屬於岩石階地,故此等階面應屬於低位階地面。

        根據許民陽(一九八四)對新社河階群之研究,新社河階南起新社鄉廣西村,北至石岡相石岡水壩下游一公里的朴子里,東臨大甲溪,西以豐原丘陵性山地和台中盆地為臨。南北長15公里,東西最寬達8公里。階地的基盤北部以上新世卓蘭層為主,南部及東緣以更新世頭嵙山層香山相為主。頭嵙山向斜穿過階地群的中部,但並無影響階地面的地形,顯示在河階形成時期此向斜已不活動。但在階地群西側,亦即臺中盆地東緣有銅鑼斷層,位置最西的公荖坪面受其拖曳而向西傾斜。

        新社河階以水井子臺地為最高,向北及向東漸次下降至大甲溪河床,各階面的分佈及對比如下:

一、水井子臺地(LH面):為河階群中最高者,原為大甲.大肚兩溪合流沖積扇之一部分,故中段近扇頂較高,呈穹窿狀,漸次向北及西南緩傾。臺地西緣豐原丘陵的谷頭侵蝕已侵入臺地中部,形成特窄的一段,由谷頭崖端露出之剖面可見本臺地上層為赤紅色土厚一公尺,下為厚4公尺的礫岩層,再下即卓蘭層的沙.頁岩互層,傾角15度,為頭嵙山向斜西翼。臺地東緣以高130公尺左右的陡直階崖接大南面(LT4),東北緣隔上坑溪河谷與七分(LT4)為鄰,考察時發現東緣與大南面相鄰的崖仍殘留可能屬LT1~LT3的侵蝕殘餘,再加上此崖雖南段較直,但北段食水嵙溪河谷部分卻即甚為曲折,不似斷層構造谷,谷中露出的基盤岩層亦無斷錯攪動現象,故筆者認為此崖應屬河蝕崖而不是古兆禎(一九六三)所稱的斷層崖。

二、七分階地(LT1):呈南北走向,夾於上坑溪與食水嵙溪兩侵蝕谷之間,除東南部軍營所在地呈緩傾外,其餘階地均甚平坦,階地上主要聚落為崑山村。

三、上位金星面(LT1):南以20公尺崖接水井子臺地,東以上坑溪谷與十分與仙糖坪面為鄰,台灣省通誌地理篇將之歸於LT2面,但筆者認為其高度與七分階地相近,就是因位於較下游,故略低於七分面(前者490-540公尺,後者490-560公尺),加上紅壤粒度值相近(前者MDψ值七點零七,後者MDψ值七點五六),故將之提升一級成LT1面。如此若原屬面則該面與水井子臺地之間缺LT1一階的難題即可解決。

四、十分階地(LT2):夾於七分與仙糖坪之間,北以2030公尺高崖下臨仙糖坪階地,紅土厚一公尺,粒質甚細。

五、下位金星面階地(LT2):原在台灣省通誌地理篇中屬LT3面,由於上述上位金星面提升一級為LT1,故本階地隨提升為LT2面。此面中部由於上坑溪支流谷頭的侵蝕略微下凹。

六、公荖坪階地(LT2):為河階群中位置最西者,由於受到臺中盆地東側銅鑼斷層的拖曳,地勢西傾西傾呈緩坡狀,現利用此緩坡開闢高爾夫球場,北緣直接臨石岡面(FT2),故由石岡水壩北望可見其側面如一平頂方山。

七、仙糖坪階地(LT3):北緣及東緣臨食水嵙溪河谷,北緣受支谷侵蝕形成二個凹谷,由谷頭露的剖面可見紅土厚一公尺,礫層厚4-5公尺,以下為沙頁岩互層,向西南傾15度為頭嵙山向斜東翼此面東南緣有一塊較低部分高460公尺左右為大南面之殘餘另在龍興第六鄰附近有一低5-6公尺的副面略成三角形與仙糖坪間的崖布滿粗大礫石,土層甚薄,當為仙糖坪面形成時河道之所在。

八、火燒坪階地(LT3):為筆者將此區分出單獨命名者,成三角形,位仙糖坪之北,兩者隔上坑與食水嵙溪侵蝕造成的鞍部,為先民墾殖時放火燒野生林草而得名。由航照判讀及實察發現北及東北緣各有一LT4殘餘面。階地上有一神木名「五福臨門」。

九、               頭坪階地(LT3):位在位金星面的東北側,雖然面積甚小,但與下位金星面間有一直線狀高15公尺的階崖,故不應屬於下位金星面,而應劃出另成一階。

十、大南階地(LT4):為河階群中最寬大者,東以20-30公尺階崖接水底寮面,西以130公尺階崖接水井子臺地。此面東高西低,呈向西傾,加上西南緣二嵙山下諸小河沖刷而下物質堆積的小沖積扇,故階地反以中央部最低。食水嵙溪上游骨頭的侵蝕差異已達本階地的北端。

十一       十一、水底寮階地(LT5):為本河階群中南北延伸最常,坡降只有2公分,南起慶西村,北至南眉階地西北,共長9.7公里,南緣有一小河切割,留下第四苗圃所在的一小塊,河階群最大聚落一新社即在此階上。此面最特殊者乃東緣南起東興村,北至和盛村,及金公路右側有一低5-6公尺的副面,十分平坦,可能為當時此面形成時的河道位置。

十二        十二、石岡國中階地(FT1):為水底寮地西北側,呈緩坡狀,及今石岡國中所在,土壤為黃褐色砂壤土。

十三        十三、月湖階地(FT1):又叫永居湖,西側為水底寮面所圍,呈月牙狀,故名。

十四        十四、南眉階地(FT1):略呈橢圓形,夾於土牛與水底寮之間,微向東傾。

十五        十五、下水底寮階地(FT2):位水底寮面東側,兩者以60公尺高階崖為界,十分平坦,坡度最小。

十六        十六、石岡階地(FT2):及今石岡聚落所在,北以9公尺崖接土牛面,東側與土牛面的接崖因被大甲溪急轉時產生的沖刷,已甚少殘餘,沖刷痕跡在航照圖中十分明顯。

十七        十七、土牛階地(FT3):南起月湖附近,北至石岡以北,蜿蜒甚長,以5公尺左右階崖臨大甲溪,臨河處有卓蘭層底岩露出,故為標準岩石河階。(摘錄自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至地形篇)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