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濕地在過去只是人們眼中毫無利用價值的爛泥灘地,事實上從河川中上游的沖刷及海洋潮水為溼地帶來了大量養分,因此溼地成為蝦、蟲、蟹、貝、魚、鳥類的重要棲地。 大肚溪為台灣主要河川之一,其出海口坡度平緩,擁有寬達4公里的潮間帶和高生產力的河口溼地,面積達3千公頃,由外而內包括了海域、潮間帶、河流、沙洲、新生地、耕作地、魚塭等。蘊含豐富的潮汐生物,加上地域遼闊平坦,而魚塭的堤岸亦提供了水鳥躲避強風的場所,因此本地成為每年候鳥遷徙必經的地區,因此為台灣地區沿海重要溼地之一,而民國84年政府正式將大肚溪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其範圍北界由台中火力發電廠邊界起,東界從出海口上溯約10公里的採砂埸旁;南界為伸港區海埔新生地田尾排水溝;西界往西至外海約2公里處。涵蓋了河口區、河口流域、海埔新生地、溼地、潮間帶及魚塭,並包含了河堤內保安林帶及水鳥自然公園。 

       

照片來源:農委會自然保育網

 

                         

                                                          生態資源

  一.植物

  河口的溼地的植物主要分成兩種生態系,一是隨水位起落變化的河口區草澤生態系,另一是適應海岸地區強風、高鹽度惡劣環境的海岸生態系。其植物隨環境不同可分為三類:

〈1〉砂丘林植物:位於沙灘、魚塭堤防、河床旱地、防風林等,包含匍匐性草本、灌叢及喬木。

〈2〉河口草澤植物:包含蘆葦、白茅、昭和草、濱水菜、印度田菁。

〈3〉旱地農作物:河床上的農作物目前種植有西瓜、花生、蘆筍與甘藷等。較內陸的農地則栽種水稻、大蒜與洋蔥等作物。

   二.動物

    河口溼地動物資源以鳥類為主。目前鳥類記錄共有172種 ,其中水鳥約佔七成,以鷸科、雁鴨科、鷗科、鷺科、秧雞科較多;陸鳥約佔三成,以麻雀、小雨燕、小雲雀、白頭翁及鳩鴿科、燕科較多。本區的鳥類族群數量、種類及密度甚高,因此成為全省最大的水鳥棲息地之一。每年十二月至隔年四月為水鳥季,冬候鳥以濱鷸 、尖尾鴨和小水鴨為主。而在張玉姑廟附近亦發現許多小白鷺 、黃頭鷺、夜鷺等共同築巢於防風林保護區內,成為少見的鷺鷥營巢區景觀。

   三.河口溼地的生態危機

根據調查,烏溪口的鳥類資源正每下愈況,造成水鳥族群衰退的主因是棲地減少,以及棲地品質惡化,這些皆為十幾年來當地興建火力發電廠、彰濱工業區、非法闢建魚塭、畫定垃圾填海等因素所造成。興建火力發電廠時對環境的改變及啟用後帶來的鍋爐排煙、煤灰、熱廢水排放等汙染,都對環境帶來重大的衝擊。彰濱工業區完工後,幾乎占了溪口濕地的2/3,更讓鳥類無處可棲。工業區一步步占領烏溪口濕地,再加上填海預定地,大面積的魚塭開闢已阻礙了河水與河砂排出,而南有彰濱工業區、北有火力發電廠,烏溪口已成內凹海岸,加以此地的潮差及暴潮位高居全省第一,遇到暴潮時,大肚溪沿岸將成一片汪洋,加上垃圾掩埋場的問題,大肚溪口的生態環境正面臨嚴重的危機。

 

資料來源:http://www.tcppa.org.tw/006.htm

行政院自然保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