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溪

(一)位置

        後龍溪為苗栗縣境內重要的河川之一,北臨中港溪流域,南側與東側為大安溪流域。它發源於加裡山脈之鹿場大山(海拔2618公尺),共可分為八個支流域:汶水溪流域、大湖溪流域、南胡溪流域、老田寮溪流域(包括獅潭川)、桂竹林溪流域(亦稱鹽水溪)、沙溪流域、雞隆溪流域、以及南勢坑溪流域。整個範圍北至24° 38’N; 南到24° 21 ’N;最東121°04’E;西至120°45’E,面積為五百三十七點六平方公里,主流長為五十七點八公里  。 (張建中,1996)  

        後龍溪的上源為汶水溪,自鹿場的大山西坡流至上島,切穿八卦力山脈南段,形成許多險峭的峽谷。從泰安溫泉西流,於汶水附近,與發源於東洗水山(海拔2248公尺)的大湖溪,以及桂竹林溪匯流以後,始稱後龍溪(不過亦有人認為大湖溪與南湖溪相匯時即成後龍溪)。之後再切穿八角棟山脈,進入低矮的丘陵地區北流,又與老田寮溪(現稱明德溪),沙溪匯和西流至後龍後又有南勢坑溪之注入,最後由水尾附近注入台灣海峽。(張建中,1996)(後龍溪流域水系圖)

(二)地質概況

        後龍溪流域主要是位於屈尺斷層以西,台灣西部麓山帶內,屬於西部麓山帶地質區內。西部麓山帶地質區是由中央山脈西側的漸新世及第三紀地槽盆地所構成,以屈尺斷層和中央山脈地質區的古第三紀及中新世輕度變質的地層區隔。(何春蓀,1986)

        本區的地層分佈及地質構造之軸向,大多與台灣島軸一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地層從第三紀中新世至第四紀全新世之沈積,以砂岩、泥質砂岩、頁岩及砂質頁岩為主。中新世及上新世的地層分佈於曲尺斷層以西及新城斷層以東,約佔流域區面積的二分之一;更新式的頭嵙山層,大多位於新城斷層的西側,地層平緩而構造簡單、全新世的沖積層則由礫石、沙和土組成,分佈於苗栗丘陵西側及南側、後龍溪沿岸與沿海海岸沙丘。(後龍溪流域地質圖)(張建中,1996)

        後龍溪流域的地質構造,因受強烈的擠壓而形成褶皺衝斷帶。有八卦力背斜、出磺坑背斜、錦水背斜、紙湖向斜、新開向斜以及仁隆向斜等構造。八卦力背斜位於獅潭縱谷與蓬萊縱谷間,是一狹長的斷層-背斜構造,走向為北北東-南南西水。出磺坑背斜的協向北北東,長約30公里,為一劇烈的褶曲背斜。錦水背斜與東側之出磺坑背斜約略平行,長15公里,寬6公里,出露岩層為卓蘭層和錦水層。紙湖向斜又稱獅潭向斜,介於八跨力背斜與出磺坑背斜之間,呈東北走向。新開向斜的軸向呈東北走向,沿行汶水、、大湖至卓蘭;仁隆向斜北起中港溪畔三灣東方,南至公館相仁安鄉,呈東北走向,介於出磺坑背斜與錦水背斜之間。這些構造中有一些斷層存在,如紅毛館斷層、八卦力斷層、三義斷層及紙湖斷層。(張建中,1996)

地質構造剖面圖1地質構造剖面圖2

(三)地形   

        本流域區地形位於西部麓山帶,自東向西,依序可分三組山脈:加裡山脈(含鹿場大山)、馬那邦山及八卦力山脈、關刀山及八角棟山脈,這些山脈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山勢依次遞降。加裡山脈中的鹿場大山、東洗水山為後龍溪流域的發源地;馬那邦山及八卦力山脈位於加裡山脈的西側,兩者原為同一山脈,因被汶水溪橫斷而分成南北兩山脈,屬典型的同斜脊地形(homoclinal ridge);關刀山及八角棟山脈側同屬出磺上、下由谷坑背斜構造,也因後龍溪的橫切而分成兩段山脈,同為標準的背斜山陵(anticlinal ridge)。(張建中,1996)

後龍溪之格子行流路與疊置流路

由於受到地質構造的影響及山脈走向的控制,以致於流域成格子狀河系。流路在橫切背斜處形成峽谷狀水口(water gap),而在山脈之間的縱谷區形成谷中分水,也有部分支流發育於出磺坑背斜構造外側的竹南丘陵及苗栗丘陵。後龍溪段八角棟山脈之後,河流因遇山麓丘陵而轉為側蝕,形成開闊的苗栗河谷平原。此河谷平原於福機、北勢間成南北向(縱谷部),然後轉為東西向(橫谷部)。縱谷部長約15公里,寬最大4.5公里,平均3公里;橫谷部長7.5公里,後龍以東寬3公里以下,後龍以西形成開闊的沖積平原。(張建中,1996)

這種河流橫斷山脈之原因過程,究竟是先行流路疊置流路之性質,實在很難確定。但是其下游的苗栗、竹南、寶山與大湖各丘陵地帶,或是更南方的豐原、霧峰丘陵均是切割臺地,若是將這些丘陵復原為臺地地形之後,研究考察其河流流路之發育史,將流路之橫段山脈的原因,看做是疊置河流性質,較為妥當。(重修台灣省通志地形篇)

 (苗栗縣立體地形圖)(後龍溪流域等高線地形圖)

上一頁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