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陳有蘭溪會發生土石流勒???

成災原因           陳有蘭溪的浩劫

 


成災原因

    我們已經知道土石流發生的三個先決條件:大量鬆散的堆土層、陡峻的地形、一定強度的降雨,而在陳有蘭溪有那些條件成全了土石流的發生?以下根據陳有蘭溪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來說明。

(一)自然因素

1.岩層脆弱:陳有蘭溪沿岸大致由西部山麓帶新第三紀和社地層所組成(陳宏宇.1996),以灰色砂岩、灰暗色砂及暗灰色砂頁岩互層為主;除老地層外,河床及河岸兩側均為疏鬆未膠結的第四紀或現代沖積層,整體而言,其岩質膠結不良,極易崩塌成為土石的來源,或受水分沖刷成為土石流。此外,地質年代新,褶曲活動盛,地質構造線密集,及坡面多為順向坡等條件,均造成岩暗地質的不穩定性。(林雪美、劉盈劭、楊蕙禎,1997)(參閱地質圖

2.地形陡峻:陳有蘭溪河床兩岸邊坡,及邊坡上開發的道路護坡均陡,在加上這些陡峭的沿岸坡面,有許多流注的小支流,這些支流多為集水面積小、流路短小且坡陡的野溪。原本溪床因侵蝕旺盛所造成的崩塌物,中因豪雨而快速垂直沖刷而下,釀成土石流災害。

3.雨量豐沛無論是賀伯颱風或者是桃芝颱風,均提供大量的降水(賀伯颱風約1000mm;桃芝颱風約700mm),因此,豐沛的雨量無疑是造成此區土石流災害最直接的殺手。

 

 (二)人文因素

1.坡地利用不當因坡地的不當利用,導致土壤沖蝕、崩塌及洪峰流量增加。如台大實驗林及國有林班地內,以承租之造林地   先後墾殖為果樹、茶樹、檳榔樹及蔬菜,並建造房屋,導致坡地的崩塌與雨水沖刷的危害。根據農林航空測量所之航造分析,陳有蘭溪沿岸崩塌83處,其中受開墾影響者24處,佔16.73﹪的總崩塌面積,部分受開墾影響者10處,佔9.73﹪的面積(謝金德,1996),故可之土地利用的不當確實為土石流災害的重要因素。

2.房屋建築不當:人類與水爭地,將房舍建造於土石流危險的溝坑旁邊,豪雨逕流快速下切與侵蝕,將兩岸邊坡上房舍沖刷而去;甚至有的違建房屋加蓋於排水溝的流路上,因房舍下方流水量過小,導致水流與土砂亂流,造成兩旁住家淹水及倒塌。(林雪美、劉盈劭、楊蕙禎,1997

3.水利工程不當:道路橋函(即橋墩之間的孔隙)過小,阻塞土砂無法宣洩,造成水流及土砂流向兩旁住家,導致房屋被土砂淹埋,神木村隆華國小即為一例。而豐丘村土石流危害亦與野溪下游段攔砂壩體過小,且未將流路疏直所致。

 

 

陳有蘭溪的浩劫

                    九二一大地震後,桃芝颱風再次給台灣帶來無比的重創與震憾。然而南投縣肯定是最悲情的,因為賀伯颱風、九二一大地震、桃芝颱風,一連串的浩劫,南投縣從未缺席過。連歷經賀伯颱風、九二一大地震兩次天災均毫髮無傷的水里鄉上安村及從未聽聞土石流的台21埔霧公路沿線,也被桃芝颱風帶來的土石流攻陷,於是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雨量僅約賀伯颱風一半的桃芝颱風,也為陳有蘭溪帶來嚴重的災情?在此提供詹順發先生所分析的幾項關鍵要素。

            1.北太平洋 異常增溫之問題:據研究今年北太平洋的海洋溫度較往年平均值來得高,所以為颱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條件,海水溫度越高表示蒸發越盛,便越容易形成熱帶氣旋進而形成颱風,所以今年颱風特多。但又為何大部分颱風直撲台灣呢?這點與太平洋高壓有關,一般颱風行徑路線喜沿高壓邊緣前進,偏偏不知因何緣故,天意老讓台灣位於高壓邊緣,導致今年入夏以來已有七個颱風光顧台灣,因此台灣今年夏天雨水不缺。但問題是雨水不缺也表示土壤所含水份趨於飽和,如此容易引起地層滑動,故只要來場較大的雨勢便有「催化劑」的作用,一旦土壤中的之水份含量 超過泥土與重力之平衡力時,便會引起大規模的山崩,形成土石流。

            2.九二一震災的後遺症:二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將台灣緊密土地搖鬆,這個道理如同農人翻土之道理般,因為土石一鬆動則土石之膠結力量便減弱,由於水本身有潤滑及弱化承載力之效果,故一旦下雨便會導致水份灌入土壤間隙弱化土石的承載力及安定力造成滑動現象,進而產生土石流。

         3.台灣的地質之因:台灣就是全島不開發處於自然狀態,也很容易因雨而形成土石流。其實整個嘉南平原及台灣各河流之河口沖積平原不都是土石流、河流堆積之傑作嗎?甚至我們所居住的台北盆地亦如是。台灣在地質史上甚年輕,屬於新生代蓬萊造山運動所形成,是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將台灣從海底的沈積槽抬升出水面,進而變成高山之國,迄今歷史不逾五○○萬年。由於造山運動甚激烈,每年抬升量為五公釐左右,所以山高谷深、地形破碎、河川短促、侵蝕力大,為台灣地形的特色,故每每稍有地震或大雨沖刷即易引起山崩地裂,大量土石流挾帶山洪自山區 傾瀉而下,造成河流沿岸及各谷地、平原重大之傷害,此乃台灣天然地質條件使然,但也因為如此才有台灣西海岸的平原形成及東海岸的諸河口沖積扇及沖積平原。

4.山區公路的開闢:台灣雖因地質之問題於自然狀態下便甚容易發生土石流,不過若植被不被破壞,則植被本身能減低大規模土石崩塌及土石流的發生頻率,甚至延緩土石流的衝擊速度,減低損害。日本人殖民台灣期間深知此理,所以未對台灣主脊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進行開闢公路之掠奪式的建設,因此日據時代台灣山林保護良好,甚少發生如桃芝颱風般之大規模土石流。但五十年來官方及人民不斷與山爭地,特別是各「橫貫公路」、「高山景觀公路」、「產業道路」、「林道」不斷地深入台灣的心臟地帶,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等,公 路的開闢不但帶來大量廢棄土石堆積於山谷,於遇雨時山洪便會挾帶土石成災並危及中下游。另一方面建公路須砍伐大量森林,大面積破壞植被,以及各公路沿河川之山腰修建,有斜度之山腰被攔腰開成公路後,無異破壞山脈之山坡與重力之平衡狀態,就如砍掉人的腿一般,如此會形成頭重腳輕的不平衡,這也是為何各山區道路極易崩塌之理由。而山區崩塌之土石何處去?當然往坡下的河流中去,如此一來台灣溪流的中、上游便形成大大小小的「土石壩」,一旦雨勢稍大,積水多,土石壩的靜力平衡被破壞,山洪乃挾帶大量土石傾瀉而下,此時土石流又會挖空沿岸之山坡, 再造成山脈坡度與重力平衡之破壞,又引起大規模崩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近來台灣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不斷地發生大規模土石流且頻率越來越短,凡此均與台灣「交通發達」而不斷地向山區修建各種形形色色的道路有因果關係,山區公路可以說是人禍之首。官方若搞不清楚方向,把錢拿去「整治溪流」完全未對症下藥,無異將錢擲入太平洋,當然會繼續發生土石流。

5.人對山的壓榨:山區的植被能減低雨對土壤的衝擊及水對地面的刮蝕力。植被如同緩衝之「彈簧」,但植被要達到「彈簧」之作用是不包含蔬菜、果樹、檳榔樹、高山茶這類淺根系作物,因它們固土之效用不大。自從中橫通車這四十餘年以來,各種公路、林道瘋狂地向山區挺進,森林被大量「開發」,伴隨而來是山區農業、觀光業對山的壓榨,所以一條山區公路開通後,很快地各種農場、餐廳、別墅便如雨後春筍般在沿線開闢。高山茶、水梨、蘋果、水蜜桃、高冷蔬菜、檳榔樹等更是向山區挺進擴張,山區命脈│綠色植被則節節敗退,植被的「退位讓利」之結果,讓大 地直接暴露在狂風暴雨的侵蝕中而毫無防護力,雨水直接衝擊大地連帶地直接刮除山區土石向中下游而去,沒有植被保護的山被人如此殘酷的掠奪、破壞,在「一點突破,兩翼席捲」效應下大地自然遂以土石流好好地「回報」人們對它的「開發」。此外觀光業所帶來的火種、烤肉、煙蒂導致森林火災,更加重對土地之殺傷力。

講到此,如果人民還認為山區道路能帶來觀光、農業的「好處」,並不斷地鼓勵政府修建道路「以啟山林」,如果人們還不斷地咀嚼檳榔,大啖高山水梨、蘋果、高冷蔬菜、品茗高山茶「以附風雅」,類似賀伯、桃芝颱風所形成的土石流災害將會變成每年颱風季節的「例行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