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大肚台地的範圍,北由大甲溪南岸起,南至大肚溪北岸止,東接台中盆地,西臨清水隆起海岸平原。在行政區上,分屬台中市與台中縣,其位置多位在台中縣境內。

圖一、大肚台地地理位置簡圖

圖片來源:http://www.contest.edu.tw/87/endshow/4/dadumt/index2.html

 

 

二、形狀外觀:

大肚台地為一長方形台地,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約7公里,面積約145平方公里。大致呈北北東-南南西方向延長。而台地西坡除了龍井東北方的北勢坑面外,傾斜頗急,但台地東坡卻非常平緩,故本台地屬於東傾之地塊。台地頂部平坦,平均海拔高度約151公尺,以台地中央的大肚山(310公尺)最高,南部台地面在300-250公尺間,北部稍低,在200公尺左右。狹長台地的中間部份向西方突出,狀似新月。台地的西、南兩斜面,坡度較大,切割旺盛,短小的雨谷、雨溝多而密,台地東斜坡,緩緩東傾,原面大部分保存,東緣且為盆地堆積層所覆蓋。

整體來看,大肚台地的隆起高度頗大,一般地段相對高度不大,東側斜面坡度平緩,但西側及南側兩斜面的坡度陡急,切割劇烈,因此坑谷眾多,尤其西南側的斜面,因谷頭侵蝕非常旺盛,多處出現陡起曲折(鋸齒狀)的崖線,地形景觀最為複雜。

圖二、大肚台地空照圖

圖片來源:http://www.contest.edu.tw/87/endshow/4/dadumt/index2.html

 

三、台地定義:

所謂台地,是指坡度平緩周圍較陡,而具有較高海拔的突起廣大平面地形,一般而言,海拔低的廣大平面,叫做平原;海拔更高的稱為高原;台地則包括介於海拔一百公尺以下.一百公尺以上的廣大平面地形,台灣本島境內的台地大都在600公尺以下,只有埔里北方的大平頂台地一帶高達700公尺。

台地的形成,被推論在第四世紀更新世後期(一百萬年前),台灣地勢增高,風化加強,侵蝕劇烈,石礫.沙石自山區沖刷至低處堆積,形成礫石層,後又受陸地上升影響,使礫石層上升至目前的高度,表面平坦地勢較高,並緩緩向海傾斜,主要分布在臺灣島的西部,因受河流分割,所以只能斷續存在。簡單地說,台地,原為沖積扇,後因地盤隆起而被河川侵蝕分割而成。

 

四、地層概況:

大肚台地上的紅土層相當發達,顏色呈深紅褐色,但厚度不大,台地頂部厚度約1.2公尺,東斜坡面雖有厚達3.2公尺,但其紅化上及土層底部。土層之下的礫石層,除了上部為台地礫石層外,大部分為頭嵙山統火炎山相層,挾有砂層而成背斜構造,出露於台地西南及南端。

紅土層是由礫石.及粉砂.粘土等經風化作用而成,礫石層是由層理不明的礫石所組成,大多數是由未膠結的礫石(直徑有小到幾公釐;大到二公尺以上),和各種不同比例的砂.粉砂.粘土等混合而成,其中粘土及粉砂等是主要色劑,也是礫石層的填充物,至於基盤頭嵙山層的岩層組織,包括礫岩(上).砂岩.頁岩(中)及泥岩(下)等,這些岩層有的相互夾層,因此其層理不明,且基盤岩層與礫石層的接觸並不整合。

圖三  大肚台地之紅土層

圖片來源:http://www.contest.edu.tw/87/endshow/4/dadumt/index2.html

 

 

五、地形面:

就地形而言,大肚台地可區分成兩個主要地形面(省志1997):

第一個地形面分部在其中部和北部等台地最高面,對比LH面,有四塊:吳厝面,(LHa),最高點219m、金瓜山面(LHb),最高點207m、公館面(LHc),最高點218m、大肚面(LHd),最高點310m。這些都是古海岸平原,由於受到大甲溪古流路切割而分隔,並因造構運動影響而形成高度差異。

第二個地形面分部在其西南部和北部等台地次高面及斜坡,主要有五個區域:大缺面(LT1a)、舊莊面(LT1b)、橋頭寮面(LT1c)、公明面(LT1d)、北勢坑面(LT1e)。大缺面位於大缺東南方,言大甲溪南案分布,與南側的金瓜山面有十公尺高差的河階存在,階面西傾,為大甲溪的一分流所形成。舊莊、橋頭寮和公明等三面,分布於台地北部四個LH面之間,為大甲溪分流穿過各面間之鞍部所形成。以上所提之四個地形面是由大甲溪的支流侵蝕切割而成。

  而北勢坑面從其紅土粒度的垂直變化情形來看,其下部的紅土粒度與大肚面相同,但上部的紅土粒度就不一樣了,顯見其沉積環境上下不一,又依其礫石覆蓋走向等因素推斷,北勢坑面原來可能是大肚溪分流所沖積形成。

此外,在台地的西緣及東南緣,尚有一些局部性的次要地形面:

西緣:清水扇階.山陽上.下段扇階.大肚扇階。扇階的形成,是因為臺地斜坡的順向河,侵蝕崖端沖下土石,堆積成扇形面,再切割成間有落差的扇階。

東南緣:西成功領.成功領.南成功領。成功領這三個地形面都是大肚溪所成,再受造構變動產生變位。

 

附註:

LH與LT皆屬於台灣的地形期

LT為中壢期,地質時代屬上更新世,為高位階地面

LH為林口期,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為赭土緩起伏面

圖四、大肚台地地形橫剖面圖

圖片來源:http://www.contest.edu.tw/87/endshow/4/dadumt/index2.html

 

 

圖五、大肚台地主要地形面位置圖

 

六、活斷層:

活斷層(active fault),顧名思義使指活動的斷層,但其活動並非分分秒秒不斷在變動,根據研究活斷層著於世的日本活動層研究會所下的定義,活動層是指第四紀(約兩百萬年)以來反覆活動,並推定以後也會活動的斷層。

活斷層的確實度分為三級

第一級:位置確實,現象確實,幾乎沒有疑問可確定為活斷層。

第二級:位置確實,但現象不太清楚,有50﹪以上可變認為活動層的可能率者。

第三級:位置清楚,但現象不太清楚,可能因為差別侵蝕所產生,只有10﹪以上可變認為活動層之可能率者。(石再添,1982)

大肚台地的斷層現象大多發生在第四世紀中更新世,距今約一百萬年前,屬於到目前為止仍有活動的活斷層,據專家推測:若有其它較大的力量誘發其做較大的活動,則可能造成某種程度的災害(沙鹿鎮志1994)。

就第四世紀的台地堆積層而言,活斷層的活動常在其地形面留下痕跡,使地面發生異常的隆起.凹陷或傾動的現象,造成各種斷層地形,如:斷層小崖.反斜崖.引曳崖.斷層鞍部.斷層線谷.斷側丘.階段狀崖.壓力脊.背斜等地景。

目前的斷層現象,在台地的北中南部都可以看到,主要有六段:

(1)清水斷層:位在台地西緣,經過清水聚落東側。向北延伸接后里台地西緣的大甲斷層,向南延伸至八卦台地西緣。全長約22公里,依台地西緣,略成弧形。確實度屬第一級。

(2)橫山斷層:平行於清水斷層東方約半公里處,為其副斷層。確實度為第一級。長約8.5公里。

(3)西勢線型:確實度屬第三級。

(4)屯子腳斷層:位在台地東北部,為1935年時所發生的地震斷。確實度屬第一級。

(5)南勢斷層:位在沙鹿東南方,長約4.8公里,可能和橫山斷層一樣,同屬清水斷層的副斷層。

(6)龍井斷層:位在龍井南方1.5公里處,確實度屬第一級,可能為承續橫山斷層的南伸部分。

圖六、大肚台地斷層位置圖

資料來源:http://www.chjhs.chc.edu.tw/g04.htm

 

七、摺曲構造:

  摺曲構造對此區的地形也產生不小的影響力,如大肚山背斜通過大肚面,和北勢坑面及公明面,皆呈背斜彎曲,其西翼較東翼略陡。以距背斜軸面兩側各一公里水平線為基線來算,背斜軸高度在較舊的大肚面為95公尺,較新的北勢坑面和公明面,分別為48和25公尺,由此亦可見摺曲活動的累積性。本台地的各個LH面或LT面,其最高點高度由南向北降低,如下圖七所示,此因受造構運動影響,顧隆起量由南向北減少。西成功嶺面(LT)位於大肚山背斜東翼,皆面呈明顯的傾逆現象,與北勢坑面之間的階崖高度,往下游方向因愈接近背斜軸部而遞增,顯示LT面形成前後,本區背斜構造運動均甚顯著。成功嶺面(LT)離背斜軸部較遠,受背斜影響較不顯著,只有輕微的東傾。至於大肚山背斜北部,其公館高地和金瓜山兩穹丘狀地形,與西北方的吳厝背斜間,呈向斜構造,因此,為於其北緣的大缺面(LT)所受拗折變位量較小,保存西傾之原貌。北勢坑面(LT)西北部地勢,受北勢坑向斜控制,軸部可能已斷裂變位,北端與橫山斷層相接,南端與龍井斷層相連,只因地勢低,亦受流水侵蝕及埋積作用影響,導致地面斷層變位特徵不明顯。

圖七、大肚台地縱剖面圖

圖片來源:http://www.contest.edu.tw/87/endshow/4/dadumt/index2.html

 

八、地形演育:

我們可以從活斷層和地形面的關係來推論大肚台地的演育過程:在中更新世(約一百多萬年前),大安、大甲、大肚等溪在其下游形成廣大的聯合沖積扇(LH面),後來受到來自東南方板塊構造運動的擠壓,再加上其西南側受到北港高地阻擋的影響,造成向西突出的弧狀構造,同時在大肚台地的西緣發生清水主要逆斷層, 形成背斜、向斜構造和平行副斷層等。因為當時背斜軸部的不等量隆起,形成了背斜高地和鞍部,當大甲、大肚兩溪從構造鞍部切過背斜後,就形成大缺、舊莊、橋頭寮、公明和北勢坑等五個面,這五個面形成後,當時台中盆地正加速下沉,於是大安溪的一條支流經過后里台地東部折向南流,會合大甲溪之後,再向南流,注入大肚溪,而在台地東南緣形成西成功嶺面和成功嶺面。等到后里面形成後,大安溪才全部向西流;大甲溪也在注入台中盆地處形成大甲溪古沖積扇,等到這沖積扇扇端堆積的高度超過大肚台地和后里台地間的鞍部高度時,才又恢復西流,並下切大甲溪的古沖積扇,形成今日大甲溪兩岸的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