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發育因素

    影響火炎山地區的地貌發育因素,包括(1)岩性與構造及內營力作用等內在因子,與(2)塑造這些地貌之外在因子,諸如:氣候、水文、植生覆蓋因子。其彼此之關係可由下圖說明:

    圖中說明了邊坡的發育,牽涉到現況及作用以及其演變。所牽涉的因子包括三大因素組成:內外營力作用,地表現況和地形演化。

內外營力作用  外營力的種類包括雨水、河水的沖刷及其方式與規模。內營力則主要為地震所造成的落石、邊坡崩移等現象。表現出來的侵蝕作用則為雨水的侵蝕力、土壤受蝕力以及植生因子。就作用方式而言,邊坡後退包括(1)山崩、落石、(2)地滑、(3)岩屑滑落、(4)溝蝕、(5)片洗等幾種主要方式。火炎山是地表沖蝕作用明顯的代表地區。

地表現況  組成物質與膠結物、集水區、坡度與坡長、植生覆蓋、土壤厚度等因子特性,皆與土壤沖蝕邊坡後退有關。其特徵為(1)一級河谷數(蝕溝)在本區地貌比例高達85%以上,為剛發育之溪谷、(2)礫岩區的起伏比香山相之粉砂岩、泥岩區大,而且礫岩區之河谷發育時,向上游侵蝕之作用大於側蝕力量,故一方面形成平行排列之集水區,一方面上游成裸露崩塌地貌。本區依岩性組成主要有五類,即(1)現代堆積層、(2)礫石台地堆積層、(3)紅土台地堆積層、(4)頭嵙山層火炎山相、(5)頭嵙山層香山相。每個地層岩性皆不同,膠結情形也不一,故不同地質岩性表現出不同地貌。根據【火炎山地區地質、地形分區圖】,具有較大邊坡沖蝕現象的是B區,而C區之邊坡以受地層控制為主,A區則地表植物覆蓋密度大,雖有蝕溝發育,但沖蝕作用不明顯。

地形演變  地形演變是在地表組成物質之特性和內外營力的綜合作用下的地形發育過程,其和岩性、岩層排列以及雨水侵蝕、邊坡後退等皆有重要關係。

資料來源:1992,林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