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喜字子禎,江蘇省碭山縣人,民國12年(1923)10月生,小學畢業後考入河南省立商邱初中肄業,初二時抗日戰爭爆發,同年初冬隨家人避難於河南南陽以西的內鄉縣,並轉學入省立開封初中(該校亦遷於相鄰的鎮平縣),1938年6月畢業後,隨二家兄北上至洛陽,再搭乘隴海鐵路火車至西安,抵陝時各校招生期已過,又因大、三兩家兄均在滇任教,乃輾轉於川、黔、滇三省數月,終於同年冬考入設於四川合川的國立第二中學高中部,畢業後考入當時設在四川重慶郊外沙坪壩的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當時系內分兩組,我入地理組,而以氣象為輔(來台後,於民國44年台灣大學設立的地理系及民國51年成立的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系,均內分地理、氣象二組,皆係比照中央大學辦理者)。
民國36年夏在南京畢業後,曾應邀返家鄉徐州師範任地理專任教師,但僅執教一學期,即因戰局日緊,乃返回南京入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供職。1948年12月下旬,奉令由南京乘火車至廣州,同年6月8日在穗和當時的同事董淑德女士結成連理,八月中旬由黃埔港登華聯輪赴台,船行二日抵基隆港,上岸後,轉搭火車抵台北市,1949年8月18日是我夫婦在台北定居數十年的開始。
1957年夏,我被遴選為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的研究人員,公費到美國進修,由該組織指定入聖路易大學地球物理系(Dept.
of Geophysics)主修水文氣象學(Hydrological
Meteorology),1958年6月學業結束,曾在華府美國氣象局技術單位實習三個月,九月初在金門砲聲隆隆聲中,搭乘西北航空公司班機在松山機場降落,當時機上乘客寥寥可數。
未曾返國時,已應師院沙主任之聘為史地系專任副教授,擔任地學通論(大一)、氣象學(大二)、歐洲地理(大三)等課程,五年後升正教授,旋以沙師應聘到新加坡南洋大學講學,兼代系務約兩年(此時史、地已分系);1967年獲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國科會前身)資助,赴美入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地理系研習地理學一年,1968年秋返國,仍在師大任教,翌年初夏,應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曉峯師的邀約,得到沙師的同意,以兼任教授的身份,出任甫由地學系改稱的地理系主任(分出去的氣象系則由原系主任鄭子政生先負責),同時在該校城區部(當時在吉林路)開辦文化夜間部的地理學系;四年後,因師大地理研究所劉衍淮所長屆齡退休,由我接任,才辭去文大的學術行政工作,在負責師大地研所六年期間,我認為最大的貢獻為創辦了一份中英文並刊的地理研究報告期刊,並自創刊號起,即郵贈給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大學地理系圖書館,使台灣地理學的研究為人所知,多了一座橋樑。
1988年(民國77)夏在師大任教滿三十年,申請退休,應中國文化大學張董事長鏡湖之力邀,任文大地理系教授兼主任,並兼地學研究所所長(該所有碩士、博士班,供地理、氣象兩科學生研習),三年後調整為地學研究所所長兼理學院院長,地理系務則改由薛益忠教授主持。
1995年秋11月初,內子皮膚突顯黃膽現象,經赴仁愛醫院診察,判為胰腺癌後期,已無法開刀,經和在美工作的兒女電商後,由大小兒來台接其母入加州史坦福大學醫院以放射治療,使病情受到控制,血糖亦恢復正常,黃膽消除,我為親身照料,乃匆匆結束在文化大學的工作,於1995年底赴美,陪內子共同抗癌,96年春曾在該院開刀,割除癌細胞,經過良好,然終以此類癌症極為凶險,內子於1997年2月14日情人節之日在加州San
Jose家中安詳辭世,終年68歲,和我結褵48年,人天永隔!
感謝我中華民國政府,在過去五十多年間,將台灣由一個戰後殘破、百業凋零、物資匱乏、人民窮困的狀況下,建設成一個富裕康泰的樂土,使我輩大眾可以在此悠游歲月,終此餘生。
(2005年5月22日撰於台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