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明 教授

Chen, Hsien-ming

 (1944  -        )

 

  
聯絡請按此 

                 

民國67年(1978)到本系任教,民國 94年(2005)退休,

97年(2008)榮任名譽教授

 

 
學歷與經歷 曾任教課程 主要著作 生平
 
 

 

 

                              

陳憲明教授 聯絡處 


地址 : 106台北郵政 22-103信箱

e-mail : dan47527@tp.edu.tw 

            

 

 

(回上一頁)

 

 

 

學歷與經歷

                          

 一、學歷
  • 196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學士
  • 1973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
  • 1978年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 理學博士
 

 二、經歷

    

    (一) 專任

  • 1978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副教授

  • 1984~89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教授

  • 1989~2005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教授

  • 2005年 2月   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退休

    (二) 兼任

  • 2005年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兼任教授

 

(回上一頁)
 

 

曾任教課程

 

    

  一、大學部 : 

區域地理學  、 農業地理研究、臺灣地理、

臺灣農漁村生態、地學通論、聚落地理 等

二、研究所 : >

野外實察、農業地理特論、農業地理研討、社會地理特論、論文指導等

    

 

(回上一頁)
 
主要著作

 

 

    一、 主要著作

     (一)期刊論文

  • 2001   陳憲明 <半島馬來西亞的漁業發展:柔佛州的一個華人漁村龜咯的個案研究>,《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4期,85-115。

  • 2000a 陳憲明 <日本串木野之鮪釣漁業發展>,《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2期,1-22。

  • 2000b 陳憲明 <琉球嶼之鮪釣漁業發展>,《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33 期,199-220。

  • 1999   陳憲明 <台北地區作物栽培史>,《科學農業》47 卷1、2 期, 85-90。

  • 1998   陳憲明 <綠島漁業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文化生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9期,113-142。與李玉芬同撰

  • 1996a 陳憲明 <澎湖鼎灣、許家兩村合鎮安營的儀式:村落社會秩序與象徵秩序的彰顯>,《西瀛風物》創刊號,澎湖采風文化協會,62-75。

  • 1996b 陳憲明 <澎湖群島石滬之研究>,《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5期,117-140。

  • 1996c 陳憲明 <西嶼緝馬灣的石滬漁業與其社會文化>,《咾咕石季刊》第2期,澎湖文化中心,2-14。

  • 1995  陳憲明 <馬公市五德里廟產的石滬與巡滬的公約>,《咾咕石季刊》第1期,澎湖文化中心,4-10。

  • 1994  陳憲明 <一九九0年台灣農業區域劃分>,《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1期,139-171。

  • 1993  陳憲明 <台灣山地鄉的酒類消費與飲酒問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0期,57-100。與汪明輝同撰

  • 1992  陳憲明 < 一個珊瑚礁漁村的生態:澎湖島嶼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8期,109-158。

  • 1991a 陳憲明 <澎湖北海一帶無人島紫菜採集的領域管理>,《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7期,63-84。

  • 1991b 陳憲明 < 澎湖漁村人口遷移及生活調適--望安鄉水垵村的個案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57-70。與顏秀玲同撰

  • 1991c 陳憲明 <澎湖沿岸漁場的領域管理>,《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0期,41-45。

  • 1991d 陳憲明 <高中國中地理科有關漁業的教學>,《中等教育》42卷1期,25-29。

  • 1990   陳憲明 <台灣東部漁港的機能與區位>,《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6期, 89-112。

  • 1989a 陳憲明 <台灣東部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89-115。

  • 1989b 陳憲明 <下海看山勢--談台東漁民對漁場的認知>,《科學月刊》第20卷7期,528-531。

  • 1988a 陳憲明 <人口遷移理論與實證研究>,《中等教育》39卷2期,89-95。(與吳豪哲同撰)。

  • 1988b 陳憲明 <地理學中的空間組織及其研究意涵>,《地理教育》第14期,14-27。與汪明輝同撰。

  • 1987   陳憲明 <台灣北部番子澳漁撈活動的時空間配置>,《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3期,71-104。

  • 1986   陳憲明 <台灣北部高冷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103-142。(NSC74-0301-H003-11)

  • 1985   陳憲明 <台灣青果運銷的區域結構:東勢、卓蘭兩產地市場的例子>,《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1期,101-125。

  • 1984   陳憲明 <台灣中央山地溫帶落葉果樹˙高冷地蔬菜栽培の發展>,筑波大學地球科學系,《人文地理學研究Ⅷ》,141-180。(與齋藤功同撰)。

  • 1983   陳憲明 <台北書店的區位與消費者購買行為>,《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9期,1-19。(與陳國章同撰)

  • 1982a 陳憲明 <台北市通婚圈的初步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0期,91-102。與陳國章、吳進喜、江雅美同撰。

  • 1982b 陳憲明 <邱念(Thühen)農業區位論的計量分析>,《地理教育》第8期,31-44。

  • 1982c 陳憲明 <台灣稻米生產力的區域特性>,《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8期,157-178。

  • 1982d 陳憲明 <農業の側面からみた東京近郊低湿地の都市化--八潮市域の例>(博士論文之一部分),《八潮市史研究》第4號,1-51。

  • 1981a 陳憲明 <竹子湖農家的經濟活動>,《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9期,6-16。(與陳國章,黃世祝,徐達蓉,歐陽鍾玲,吳連賞,陳國川同撰)。

  • 1981b 陳憲明 <彰化地區蔬菜集貨圈的空間結構與生產者的空間行為>,《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7期,115-128。

  • 1980a 陳憲明 <影響台灣農地生產力空間分布的因素>,《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115-135。

  • 1980b 陳憲明 <農業の側面からみた東京近郊低濕地の都市化>(博士論文之一部分),東京:大明堂書店,高野史男編著,《都市形成の地理的基盤》,218-233。

  • 1979   陳憲明 <台灣的農業區域劃分>,《台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5期,79-99。

  • 1978   陳憲明 <台灣北部農業之因子分析>,《地理教育》第4期,8-20。

  • 1977   陳憲明 <台灣農業生產力與作物組合的區域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5期,29-39。(與吳信政同撰)。

  • 1976   陳憲明 <台灣におけるサトキビ栽培地域>,《地理月報》234號,1-10,東京:二宮書店。(與山本正三、山下清海同撰)。

  • 1974   陳憲明 <台北市近郊蘆洲鄉之土地利用>,《台灣文獻》25卷3期,33-47。


     (二)研討會論文

  • 2001  陳憲明 <台東新港地區漁業結構的變遷>,《國家與東台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275-309。

  • 1999a  陳憲明 <澎湖群島石滬的漁撈文化>,《台灣科技史研究與博物館蒐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出版,79-98.

  • 1999b  陳憲明   <屏東琉球嶼之漁業發展研究>,《台灣漁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

  • 1998   陳憲明   <屏東縣琉球嶼漁村的王爺祭典>,《第二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大地理系出版。

  • 1997   陳憲明   <從坪頂庄到平等里的變化:一個臺北近郊山村的人文生態>,《第一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大地理系出版。

  • 1995  陳憲明 <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23-542,台灣師大文學院出版。

    (三)專書及專書之單章著作

  • 2004 陳憲明 《台灣文化事典》,二00浬經濟海域等42詞條撰寫,台灣師大人文教育中心。

  • 2003  陳憲明 《成功鎮志經濟篇》,台東縣成功鎮公所,480 頁

  • 2002  陳憲明、林文鎮《澎湖的農漁產業文化》,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82 頁

  • 2001  陳憲明 《台灣人文地理》,下冊, 第七章 台灣的漁牧業, 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編印

  • 1998a  陳憲明《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4.人文景觀類。行政院文建會,63頁。

  • 1998b  陳憲明 《七星山下的聚落發展故事:坪頂記實》,財團法人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出版,1-93頁。

  • 1998c  陳憲明《 崁仔頂:魚行與社群文化》。基隆市文化中心發行,92頁。與張怡玲、黃致誠同撰。

  • 1997a  陳憲明《望安島漁村聚落的生計活動空間》,1-71,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86-2412-H-003-001。(與陳秀娟同撰)。

  • 1997b 陳憲明 《鼻頭漁村規畫》,臺灣省政府漁業局委託研究。

  • 1997c 陳憲明 《台北市農業與農村綜合發展—跨世紀台北市農業定位與展望》,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委託研究計畫。(與劉富文、陳中同撰)。 

  • 1996a  陳憲明 《臺北市都市型富麗農村之規畫一士林區平等里與菁山里》,七星農田水利會委託研究。(與曾漢珍等同撰)。

  • 1996b  陳憲明 <運用漁港、漁村之產業與景觀資源發展觀光體驗漁業>,《漁事推廣20週年慶特刊》,458-469。

  • 1995a  陳憲明 <經濟(一)農林漁業>《台灣地理概論》,台灣中華書局,139-155。

  • 1995b  陳憲明 《國立編譯館地理科補充教材》第二冊:認識漁業,131-157。

  • 1995c  陳憲明 《興達港潟湖區漁業活動之變遷》(國科會計畫報告:Nsc84-2415-H-003-001)。(與薛雅惠同撰)。

  • 1994  陳憲明  《蘇澳漁港約市場機能與魚貨配銷區域》,1-61,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3-0301-H-003-002。(與吳麗玲同撰)。

  • 1991a  陳憲明 <休閒農業區鄉土的特色及其應用>,《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手冊》,28-32,行政院農委會編印。

  • 1991b  陳憲明 《台北縣雙溪鄉慈暉休閒農業區規劃》,行政院農委會編印。(與熊同詮等同撰)。

  • 1991c  陳憲明 《苗栗縣卓蘭鎮食水坑休閒農業區規劃》,行政院農委會編印。(與熊同詮等同撰)。

  • 1991d  陳憲明 《三重市市場更新規劃》,三重市公所委託研究。(與黃源誠同撰)。

  • 1991e 陳憲明  《漁業活動系統與其領域管理—澎湖珊瑚礁漁村的生態研究》,國科會計畫報告:NSC80-0301-H003-02Z。

  • 1990a 陳憲明等《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

  • 1990b 陳憲明等 《花蓮縣鳳林鎮山興里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175。

  • 1990c 陳憲明等 《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163。

  • 1990d 陳憲明等 《高雄縣桃源鄉復興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145。

  • 1989a 陳憲明等 《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219。

  • 1989b 陳憲明等 《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177。

  • 1989c 陳憲明等 《宜蘭縣大同鄉南山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189。

  • 1988a 陳憲明等 《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204。

  • 1988b 陳憲明等 《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216。

  • 1988c 陳憲明等 《宜蘭縣南澳鄉金洋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203。

  • 1988d 陳憲明等 《台北縣烏來鄉福山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177。

  • 1987a 陳憲明等《嘉義縣吳鳳鄉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民政廳編印,1-378。

  • 1987b 陳憲明等《桃園縣復興鄉義盛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民政廳編印,1-34。

  • 1986a 陳憲明 《台北市細部計劃通盤檢討:人口、土地利用與居住環境品質》,師大地理研究叢書第10號,1-35。(與李薰楓同撰)。

  • 1986b 陳憲明 《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120。

  • 1986c 陳憲明 《屏東縣泰武鄉山地農村土地利用及社區發展綜合規劃報告》,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 1-172。

  • 1984 陳憲明 《梨山霧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地蔬菜栽培的發展》,師大地理研究叢書第5號,1-125。

  • 1983  陳憲明 〈台北市的農業〉,《台北市發展史(Ⅲ)》,台北市文獻會,343-439。

  •   1978  Chen Hsien-Ming,  The Urbanization of Low Plains in the Suburbs of Tokyo and Taipei: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Aspects, Institute of Geo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sukuba, Japan, 106p. (doctoral dissertation)

 

 二、國科會主持之專題計畫  (列舉2004~1984年,引自國科會網頁及綜合業務處第二組) 

      1) 20040801-20050731  印尼雅加達與巴里島台灣漁業基地的區位分析 
  
    2) 20030801-20040731  沖繩八重山群島與台灣的空間關係 : 移民與文化交流研究 
   
   3) 20020801-20030731  馬來西亞砂勞越州紅樹林沿岸區的漁撈活動 
  
    4) 19970801-19980731 綠島的漁業發展與社會變遷 -- 一個島嶼文化生態的分析 
   
  5) 19960801-19970731  望安島漁村聚落的生計活動空間 
  
  6) 19940801-19950731  興達港潟湖區漁業活動的變遷 
  
  7) 19930801-19940731  蘇澳漁港的市場機能與魚貨配銷區域 
  
  8) 19920801-19930731  台灣山地村酒類消費之區域研究 
  
  9) 19910801-19920731  澎湖珊瑚礁漁村漁業活動系統的空間組織–以吉貝村和赤崁村為例 
   10) 19900801-19910731 
漁業活動系統與其領域管理-澎湖珊瑚礁漁村的生態研究 
   11) 19890801-19900731 
澎湖群島漁業活動的空間組織
   12) 19880801-19890731 
臺灣東部漁村漁撈活動時、空間配置
   13) 19870801-19880731 
臺灣東部漁村漁撈活動的 時間地理學研究
   14) 19850901-19860731 
臺灣北部高冷地農業土地利用 的情形
   15) 19840801-19850731 
臺灣中部高冷地農業土地利用 的區域研究

  

 三、國科會獎助  (列舉 1979~2004年,引自國科會網頁及綜合業務處第二組)

          

   

      1979 第 1 期 甲種     1979 第 1 期 甲種       1979 第 1 期 甲種     臺灣的農業區域劃分
      1980 第 1 期 甲種    影響臺灣農地生產力空間分布的因素
      1981 第 1 期 甲種     
1979 第 1 期 甲種     彰化地區蔬菜集貨圈的空間結構與生產者的空間行為
      1984 第 1 期 甲種     梨山霧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地蔬菜栽培的發展
      1985 第 1 期 甲種     臺灣青果運銷的區域結構:東勢卓蘭兩產地市場的例子

      1987  第 1 期 甲種    台灣東部漁村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 
      1988  第 1 期 甲種    台灣東部漁村漁撈活動的時、空間配置 
      1989  第 1 期 甲種    澎湖群島漁業活動的空間組織 
      1990  第 1 期 甲種    漁業活動系統與其領域管理-澎湖珊瑚礁漁村的生態研究 
      1991  第 1 期 優等    澎湖珊瑚礁漁村漁業活動系統的空間組織–以吉貝村和赤崁村為例 
      1992  第 1 期 甲種    台灣山地村酒類消費之區域研究 
      1993  第 1 期 優等    蘇澳漁港的市場機能與魚貨配銷區域 
      1994  第 1 期 甲種    一九九0年台灣農業區域劃分 
      1995  第 1 期 甲種    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 
      1996  第 1 期 甲種     澎湖群島石滬之研究 
      1997  第 1 期 甲種    望安島漁村聚落的生計活動空間 
      1998  第 1 期 甲種    綠島漁業發展的文化生態 
      1999  第 1 期 甲種    屏東琉球嶼之漁業發展研究 
      2000  第 1 期 甲種    日本串木野(Kushikino)之鮪釣漁業發展

 

     2002年開始,國科會改變獎助辦法,直接補助計畫主持人

 

      2002     馬來西亞砂勞越州紅樹林沿岸區的漁撈活動  (獲獎助) 

      2003     沖繩八重山群島與台灣的空間關係 : 移民與文化交流研究 (獲獎助) 

      2004     印尼雅加達與巴里島台灣漁業基地的區位分析    (獲獎助)  

 

(回上一頁)
 

 

生平

          

            1944年2月出生於今台南縣後壁鄉的一個擁有30多甲田產並經營碾米廠和雜貨店的大家庭,但戰後政經情勢鉅變與耕者有其田政策等因素,因此從小就嘗過貧困的滋味。念小學時,記得說母語會受罰,但我的生活語言仍都使用母語,5、6年級時,4個班級的學生只編出1個「投考班」,同學們大部分都因貧窮而失去升學的機會,真可惜!真無彩!


           讀初中時,教室布置欄上貼著三幅地圖,我和幾位同學時常以那幅臺灣地圖做「找地名比失贏」的遊戲,這是我與地理接觸最初的印象,當時參與這項遊戲的同學,對台灣大大小小的地名、山川、名勝的位置可謂瞭若指掌。從初中到高中,我的學業成績一直都是普普而已,只地理一科比較好,可能是與那台灣地圖有關吧!能考上師大地理系或許是3分天註定、7分靠打拼。

 

          念地理系時本系尚未有研究報告的出版、也沒有學會刊物,劉鴻喜著的《自然地理學》、陳國章等著的《人文地理學通論》是當時重要的地理書,4年的課業輕鬆愉快,暑假與學期中課餘還去兼差,如到滬江中學兼課、市府的貧戶調查、本校教心中心的問卷調查等工作。學部結業後實習任教1年,接著服兵役,那時本系的研究所方成立,終於又有機會回來念。碩士課程時,適逢任教於夏威夷大學地理系的張鏡湖老師(今文大董事長)應聘來系擔任客座教授1年,教地理學研究法、農業地理等科目,他上課的方式以Geographical Review,A.A.A.G.等地理期刊逐篇摘要介紹說明,也指定論文由學生閱讀並寫成書評(含內容大要、具體的優缺點與心得感想等三部分),這讓我們感受到研究生的讀書方式與學部學生有些不同。

 

           碩士班畢業後半年,獲知日本交流協會(台日斷交後日方對台的機構)要提供台灣學生赴日留學獎學金10名,因我在本系曾修過日語1年(4學分)加上一些自修,就這樣應考而獲得3年份的獎學金,在學費、生活費無虞的情形下,蒙陳國章老師的推薦,先在東京教育大學地理研究科傍聽1年後,再考入筑波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主修地理學。博士課程各學科都強調Seminar研討與田野調查訓練,每次田野實習都約1星期,白天野外工作,晚間回室內報告成果。除了正課之外,每位學生都會參加1至2個小組讀書會,「地理學方法論」的讀書會以D. Harvey(1969),Explanation in Geography為讀本,此書給我們不少的啟發,我引用其中之System的概念(pp.447-480)作為學位論文的參考架構和後來一些有關人文生態課題的研究上。


           1978年春,在日本學業告一段落就回台北,半年「無頭路」,除了去東南亞旅遊月餘外,大部分的日子仍回系裡走動,劉鴻喜老師(所長)為要讓我有些收入就安排我對系所師生作三次演講(在師大分部地理所)。同年秋天終於幸運地回母系任教職,剛開始每學期要教4門課,另外每週還要1次陪學生讀書會,有夠吃力!此外,新老師重要的功課就是每年至少要寫一篇論文投到本系所出版的研究報告。1970年代地理界正流行所謂計量革命,我利用了農業普查的資料以因子分析、迴歸分析的方法寫了台灣農業區域劃分(1979)、農業生產力分析(1980)的論文交稿。

 

           1980年代,教課壓力稍微舒緩,台灣也進入motorization的時代,我就開始跑野外去尋找地理問題。去中部橫貫公路的武陵和清境這兩處海拔高度同樣約1700公尺的農場,發現兩者的土地利用完全不同,它是什麼地理因素造成的?這引起我對高冷地農業研究的動機。一兩年後,主管山地行政的省民政廳獲知我常往山地跑,就邀我去加入他們的「新山村計畫」研究,連續5年每年執行幾個村的原住民社區與土地利用規劃,這個工作讓我有機會與各地的原住民相處,但路途遙遠,工作太過機械性,很累!那時就想海洋方面有沒有地理學可以著墨的問題,先到東北角海岸的鼻頭角與番子澳漁村找漁民閒聊,發現這兩個同屬瑞芳鎮的漁村,其捕魚技術(漁法)卻有很大的差異,想來此現象必有其地理因 吧!

 

          當時為充實漁業方面的知識,首先讀了水產界很有名的書:宇田道隆著的《海洋漁場學》,並發函向日本地理學者索取他們有關水產地理的著作,另一方面以漁民為師,取得他們的同意,隨漁船出海去看他們捕撈作業的情形,就這樣逐漸展開我的海洋文化之旅。回顧10多年來,我似乎越偏遠的地方越喜歡去,台灣的離島漁村中,目前只有花嶼還沒有踏上。近年來,我想尋找台灣與外國在漁業上的區域關係的主題,曾到馬來西亞的檳城、印尼巴里島去了解台灣漁民在外國漁業基地的運作與遠洋作業的情形,到日本的清水考察台灣的冷凍鮪魚在那裡卸貨交易的狀況,到九州的串木野漁港偶然遇到1910年代移民高雄的漁民後代,發現這個地方就是台灣鮪漁業技術傳播的原點。最近也到過離台灣很近的石垣島、宮古島去考察,發現這些島嶼與台灣有密切的區域關係,值得多花些時間作地理研究。

 

           在台灣師大任教的20多年間,藉地理考察之名義,走過很多鄉野地方,留下一些田野筆記,但原先想寫的東西,有些並未能完成,可惜!退休之後或許可換另一種心情舊地重遊去找老朋友聊一聊吧!

    

             

       

(回上一頁)